■文/本报记者 陶小敏
图/本报记者 焦海洋
邢自安是临颍县王孟镇石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自1998年任村支书至今,他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村容村貌,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越来越红火。
石拐村有6个村民小组,1369口人,耕地1995亩。1998年,31岁的邢自安成为村支书。“当时,村里情况不太好,唯一的面粉厂濒临倒闭,负债十几万。其中,欠饭店两万多元。”邢自安回忆说,“当时我想,既然当了村支书,就要做些实事,给老百姓谋福利。”
邢自安从刹住吃喝风做起。他定下规矩:有人员来村里需要招待的,只能自费。他带头示范,刹住了公款吃喝风。同时,他还从多个方面节约办公经费。
村里的外债要还上,不仅要靠节约,还要靠发展。
“只要乡里、县里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我都尽力争取,想走出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发展的。”邢自安告诉记者,他到过很多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庄参观学习。这对他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村集体经济大有裨益。
邢自安立足石拐村的实际情况,琢磨着种植经济作物、提高村民收入。为了改变大家只种粮食的习惯,提高大家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他带头种“两椒三瓜”(大辣椒、小辣椒、西瓜、冬瓜、小白瓜),并对愿意种的农户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和技术服务。同时,承诺成熟后收购村民们种的“两椒三瓜”。种了不愁卖,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一开始收了菜我拉着去县城卖,后来拉到外地卖,但菜卖得不快时会烂。”邢自安告诉记者,当年的卖菜经历让他至今难忘。一次,他收了村民的菜计划拉到武汉卖。但是,由于天气炎热,菜到武汉时坏了。因此,他赔进去三四千元。
邢自安思考之后,决定在村里建个冷库。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对所有要外销的瓜果蔬菜进行预冷,延长其保鲜期。
外出卖菜时,邢自安认识了一些收购瓜果蔬菜的商家。他劝说他们到石拐村收购瓜果蔬菜,并承诺包吃包住,不收取任何费用。
2002年,冷库建好了,菜商们也在村里设了收购点,村民们不出村就能将瓜果蔬菜换成钱。
之后,邢自安添置了运输蔬菜的冷藏车,带头流转了700亩地,牵头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蒜、大辣椒。
“都是小麦套种经济作物,麦倒一片青。在俺村,根本不用宣传秸秆禁烧,大家都很自觉。”邢自安告诉记者,瓜果蔬菜成熟时,需要的劳动力很多,这就带动了石拐村及周边村庄农民就业增收。
5米宽的水泥路,过去是土路;如今道路两旁是赏心悦目的桂花、紫薇、红叶石楠等花木,过去却是杂草疯长、垃圾堆积之地;村里的鱼塘、荷塘,以前曾是三个荒坑……村容村貌的变化,石拐村人感受最大。
在邢自安的带领下,石拐村建成了480平方米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内设多功能活动室、矛盾调解室、图书室、文化书屋等。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新修道路2.3公里,主干道硬化率100%。新修排污下水道3400米,新建文化大舞台一个,公厕一处,污水处理池一座。完成了高低压电网升级改造,实施了天然气入户工程。种植绿化树、果树4000多棵。安装健身器材两套、路灯80盏。建成一个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装大型LED屏幕。
邢自安非常重视法治宣传,经常邀请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到村里开展普法活动,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石拐村成立了民事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村民间的矛盾纠纷。“没有打架斗殴的,也没有上访的。”邢自安对此很自豪。
记者在石拐村采访时,见临街的墙壁都已刷白。“三条街三个主题,准备画上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邢自安说,村庄要发展,不能等靠要,要有计划、有行动。
作为一名村支书,怎样才能当好带头人?邢自安认为,要多走出去看看,学习先进经验和先进管理模式;思想要开放,敢想敢干;要一心为民,带领群众致富。
“农业也在向现代化迈进,必须跟上时代,引进和培养技术人才,发展高效农业。”邢自安说。
邢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