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7月9日 星期

古人如何避暑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好在我们现在有空调,至少也有电风扇,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但是,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人们都去哪里避暑?

壹 贮存冰块降温

盛夏时节,古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而是用冰块给自己的房间降温。

他们一般在冬天从冰封的河中取出冰块,保藏在冰窖或者冰室内。早在周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冰窖。据《诗经·豳(bīn)风·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就是冰窖,又称冰库、凌室、冰室等,而凌人就是为周天子掌管冰事的人员。

凌人编制94人。冬季藏冰时,人手不够用,还要动用管理山林的大批人力。从这个庞大编制的机构,可见周王室的藏冰规模之大。

但是,在当时生产力还极度落后的社会,除了王室,不是所有人都有财力物力去凿河取冰的。因此,周王室将冰块当成非常贵重之物,赏赐给身边人,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食肉之禄,冰皆与焉”。

尽管后人取冰越来越容易,但是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朝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立夏,明廷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朝廷给予官员“冰票”,官员再凭票去指定部门领取冰块。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就曾记载:“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曹操在修铜雀台的情况下,就另外造冰井三座,专门用于贮存冰块。据说这个冰井台就像一个大冷库,夏天时可以有凉气从井里冒出,而冬天有暖热的气奔出,就像空调一样,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唐朝杨贵妃还用大量的冰块环绕大厅,这种避暑效果很好,但费用很高,只有官家可以享用。

明清两代,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冰窖造型基本相同,采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因此,这就需要采冰者在每年三九从河中起冰后,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冰窖地面一般铺设了木头,并排半埋在地面之下,使冰块不至于接触到地面。

人们在冰块上会盖上一层厚厚的树叶,防止融化。官窖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窖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和贵族使用。

古人保存冰块,除了常用的冰窖,还有“冰箱”。1977年,湖北随县(今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个青铜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这就是原始冰箱。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瓜果等降温,鉴内的冰块也同时降低室温。

到了清代,宫廷已经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加工消暑美食与降室温,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或“洋桶”。

清代的冰块已相当普及了,不再是皇家的专利。清代诗人王士祯有“铜碗声声唤卖冰”一诗,当时北京的卖冰者是以铜盏相碰作响,招揽顾客。那时人们流行口含冰核,吃刨冰,于是,冰镇食品成为民间消暑纳凉的必备。

贰 改造房屋降温

除了贮存冰块来给房间降温,对房屋内外进行改造也是一个避暑的好办法。

其一是搭建凉棚,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不让阳光直射墙壁。

其二是挖地下室。因为地下浅层的温度相对恒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便流行挖出“窟室”,也就是洞穴一样的地下室。明清时用“空调井”,就是在室内挖一口特别深的井,上面用带孔的盖子盖好,夏天就有冷气从地下面出来。而且,空调井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以作为地下“冰箱”,将冰块和食品放进井内冷藏。

其三,是建造专供纳凉用的水亭(雨亭),《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到了宋代,水亭的建造更加豪华,升级成凉殿。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

其四是因地制宜,建造地坑院。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自古便深知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5米以下的地下温度,等于地面上的年平均气温。他们在自家院子里垂直向下挖10米左右深的正方形大地坑。挖成的地坑叫作天井,再向正方形天井内四壁开挖下沉式窑洞院落,也叫作地窨院或者地坑院。

沉窑洞一般深挖10~11米,所以夏凉的效果比较明显。盛夏三伏天,在地坑院窑洞内睡觉还要盖厚厚的棉被。

历朝历代还有一些专门设计用来避暑的房子,比如汉朝有清凉殿,清朝有“水木明瑟”殿。据记载,能工巧匠们制造出了一种像水车一样的风扇,称为“水激扇车”,借用水能推动一个轮子的扇叶,给室内扇风,这就是最原始的电风扇了。

去凉快的地方

古人还有一个最直接的避暑方法,就是去不热的地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的皇帝,每年夏天就要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山的海拔越高,则温度越低。赣北庐山的海拔为1165米,比山麓海拔32米的九江市的29.4℃凉了6.9℃之多。在庐山,7月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为25.9℃,而山麓的九江市为33.5℃。所以,庐山成为自古以来的避暑胜地,李白、白居易、周敦颐、欧阳修、苏轼、陆游等名人都曾经到过庐山避暑。

皖南黄山,海拔为1840米,它比山麓的屯溪市高出1695米,山上山下的温差就更大了:7月平均气温相差10.4℃,黄山为17.7℃,屯溪市为28.1摄氏度。

川西峨眉,海拔为3047米,它比山麓乐山市的海拔高2623米。乐山7月平均气温为26℃,而峨眉山山顶只有11.8℃,剧降14.2℃。

所以,古代许多有钱有闲的人,多选择到庐山、黄山、峨眉山这样的山上去避暑。由于高寒山区晚上的气温比较低,甚至还要带上棉袍之类的衣物御寒。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爬山的人,只能在自家附近找适合纳凉的地方。明高濂《四时幽赏录》就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所谓“避暑会”,亲朋好友一起避暑纳凉的小聚会。宋朝时期,民间依然很流行“避暑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酢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据光明网

《避暑山庄烟雨楼图》乾隆帝 作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的凉棚。

《明皇避暑宫图》郭忠恕 作

乾隆用的掐丝珐琅冰箱。

《槐荫消夏图》佚名 作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