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锐
最近读完了《苏进传》。书中展现了苏进为追求理想奋勇前行的飒爽英姿,以及他对信念至死不渝的追求。
苏进年少时勤奋好学,记忆力超群,虽不善言谈但遇事有主见。他家境贫寒,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私塾。苏进手疾眼快,经常帮私塾先生干农活儿,先生喜欢他的聪颖,就免去了他的学费。少年的求学经历使苏进不但受到启蒙教育,也对生活有了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感悟。
苏进14岁进入冯玉祥的骨干部队“学兵团”,被分配到炮兵连学习,在这里受到了严格的军事化训练。1925年,18岁的苏进结束三年学习后,因各方面表现突出,被分配到西北国民军第三师,任炮兵团排长、连长,不久成为冯玉祥的副官。在这里苏进结识了冯玉祥部队的共产党员刘伯坚,刘伯坚的进步思想、政治见解和非凡才能都让苏进佩服、敬仰。其间,勤奋好学的苏进不分昼夜地苦读冯玉祥的藏书,苏联十月革命小册子中的革命种子不知不觉植入他的心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加速了这个追求理想的青年的觉醒。1931年1月15日,他参加了宁都起义。1932年初,苏进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个出身于农家的子弟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一路成长,文武兼修、机智勇猛,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以百倍的激情和干劲圆满完成党和上级交给的任务。
1932年苏进任红军学校军事教员,他把学过的军事理论与战争实践相结合,在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的领导下,自编教材,先后编出步兵、炮兵、工兵教材。他教法灵活,随机应变,根据战争的需要及时调整教材内容和教法,既是战斗员又是教导员。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不失时机地利用战斗间隙组织训练,给官兵们讲解战例,总结战斗经验,教授文化知识,为战时的红军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军事干部,得到周恩来的鼓励和认可。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胜利会师。为了对付国民党军骑兵的频频袭扰,他把干部团编成学校的特科团,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骑兵队,自己任骑兵科科长,组织这支队伍边训练边战斗。1941年,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作为三五九旅的副旅长,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扛着锄头上山开荒种地,带领官兵自制生产工具、开挖窑洞、伐木造屋。他积极协助王震组织全旅开展劳动竞赛,让南泥湾成为全旅公认的样板田;后来保护“东北铁路”时以智治乱、“辽沈大战”和“平津战役”时智勇克敌,无不体现了他的军事才干和不计得失的可贵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据国内外战争形势,决定组建军种、兵种领导机关,以促进各军种、兵种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并设立炮兵司令部,苏进任炮兵副司令。苏进深感压力但知难而进,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克服人手少、机构不健全等困难,从组织建设、武器装备、干部培训等关键环节重点开展工作。从炮兵机关的筹建开始,到后来的炮兵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所走的每一步,苏进都投入极大热情和心血,表现了他对党、对部队事业的无悔付出和无限热爱。
纵观苏进的一生,既有横刀立马的英武,也有握笔从文的沉静,更有以身许国的热血赤胆。他85岁病逝后,他的子女们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器官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