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陶小敏 杨 光
筑巢引凤 提升创新活力
吴磊是河南恒瑞淀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改性淀粉的研究开发工作。他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项目、漯河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漯河市科技创新专项等30余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3件,申请发明专利20件;获国内领先科技成果8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漯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吴磊也因此入选我市青年扶持计划。
谈及对漯河的印象,吴磊最深的感触就是漯河对人才非常重视。吴磊老家在南阳,他大学毕业后在佛山市一家淀粉公司工作。他之所以到漯河,一方面是恒瑞淀粉对其发出邀请,另一方面是被漯河的人才政策吸引。吴磊介绍,漯河不仅给他们财政补贴,还给引进人才的企业补贴。市里、区里每年评定“突出贡献奖”“科技创新奖”“研发攻关奖”等并给予奖励,激励和提高了大家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发表论文、申报科研项目,还是个人职称评定,市里都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周到的服务。
“市里还会定期让企业上报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各环节遇到的难题,为我们牵线搭桥,找国内顶尖行业专家帮忙。”吴磊表示,这也让他和科研团队能专心搞科研。在漯河工作以来,他带领十多人的研发团队完成创新型改性淀粉产品二十多款,改进产品9种,实现年销售额1.5亿元,并拓展变性淀粉的领域十多处,打破了高端食品领域用变性淀粉依赖进口的局面。
张仙美是市农科院总农艺师、二级研究员,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站长。她带领团队,在芝麻育种水平提升和农业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科研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17年获首批河南省创新争先奖,是首届“漯河市杰出人才”,荣获漯河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张仙美对漯河重视、尊重人才的做法也深有感触。她表示,市里对人才给予应有尽有的后勤保障,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大家能够安心搞科研。市农科院每年都能引进五名以上的科研人才,大大提升了科研实力,为我市建设国际食品名城添砖加瓦。
53岁的田京卫是世林(漯河)冶金设备有限公司首席技师、电焊工高级技师。自参加工作以来,田京卫获得创新成果390多项、专利7项,他的“热风阀改进”项目连续两次获河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热风阀阀板改进”项目连续两次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1.6亿元。“政府对人才有各种激励政策,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实效,还让技术工人越来越有奔头。”田京卫由衷赞叹,技能人才在我市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环境越来越好。
据悉,我市坚持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积极制定人才奖励办法,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培养模式,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潜能,以人才引领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市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成功引进多个行业高精尖人才团队,培育出一个个本地专业人才,人才存量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我市全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6.88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万人;技能人才总量9.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万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8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1人,省管优秀专家15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23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个,在漯博士60人、硕士2580人。
同时,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食品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0余家,河南省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推广中心落户漯河技师学院。我市也先后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3项,其中国家级2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漯河一直坚持“人才强市”,不断激发人才活力,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沙澧大地处处是干事创业、创新争优的良好氛围,充满活力的漯河正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路上阔步向前。
搭建平台 点燃创新引擎
赵俊芳是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食品研究院副主任,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研究创新型科技团队负责人。6月17日,在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实验室,赵俊芳和团队成员正在进行从食用菌里提取多糖的试验。这里先进的设备为科研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真菌多糖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能够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肿瘤活性,在降血脂、治疗糖尿病等方面具有疗效,前景无限。”赵俊芳介绍,漯河拥有丰富的食用菌资源,舞阳县还有食用菌种植基地。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让产学研相结合,研发成果直接落地,助力企业向深层次发展。
据介绍,借助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的人才、科技优势,我市不少中小食品企业已从中获益。今年食博会期间,平台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科研团队签订了合作协议,又一次壮大了平台的科研力量。
据介绍,2017年以来,紧扣“三链同构”,我市在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成立漯河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该平台整合了一批研究所、高校、龙头企业等高端资源和专业的研发团队,集成了一套创新体系,推动100多个产品项目落地生产销售。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已有48家入驻平台。平台与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增加销售收入13.5亿元。
河南三剑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的受益者。该公司总经理常小静介绍,2018年初,三剑客遇到发展速度减缓、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瓶颈,急需研发新产品。公司瞄准前沿领域,希望研发功能性益生菌乳制品。但科研设备购置、试验耗材等费用需要投入近500万元,企业也缺乏从事相关研究的人才。通过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牵线,三剑客和中科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取得联系。经过接触,三剑客得知中科院的专家早就研发出这种技术,只是缺乏成果转化途径,一直“躺在纸上”。三剑客以30多万元的价格购买了该专利,节省了研发成本。随后,通过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提供的小型试验设备,三剑客测试了15次,花费不到3000元就研制成功。“公共研发平台提供的帮助非常实用,聘请的专家也常到厂里对技术难题进行实地指导。”常小静说。
这是我市将科研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因子的缩影。目前我市共有3个公共研发平台,依靠“柔性引智”的专家库和合作的有关科研院所,为众多中小微企业提供科研设备共享、技术咨询、产品开发、委托测试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促进了我市产业发展和兴旺。
优化服务 完善创新链条
大象物流是我市一家综合型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该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冷链物流为核心业务,并取得不错的发展成绩,先后被经济技术开发区授予“2016年度突出贡献奖”“2017年功勋企业奖”“2018年突出贡献奖”,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8年度服务业发展先进企业”。
公司总经理靳海涛表示,公司成绩的背后,是我市在创业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优质服务。靳海涛介绍,公司成立时,漯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漯河创业中心)提供了办公场所、物业服务,并提供了包含入孵手续办理、创业咨询、企业培训、科技项目申报、联谊交流、创业导师等在内的各种主干孵化服务内容。企业发展中遇到问题,他们也积极想办法解决。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漯河创业中心采取多项措施,帮助他们复工复产,比外地市同行提前多日开始正常运转。这让企业觉得十分暖心。
据了解,漯河创业中心在优化创业服务、完善创新链条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先后建成了中小企业辅导中心、信息中心、代理中心及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漯河)开放课程中心等功能齐全、服务范围广、服务手段先进的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持续的孵化服务支持,推动漯河创业中心企业踊跃创新,累计申报专利1200余项。2008年新标准实施以来,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5家,漯河创业中心企业各类科技计划年立项量达经济技术开发区30%以上,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体系重要组成和支撑部分。通过多年的努力,漯河创业中心中小企业孵化模式已辐射许昌、周口、驻马店等周边城市,带来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河南曙光健士医疗器械集团前身只是占地5亩的一个村办小厂,如今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河南省唯一的省级医用输注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36项专利技术、12项发明专利、124项实用新型专利,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公司董事长万智勇老家在江西,但他一家早已在漯河定居。“我的事业在漯河,家也在漯河。”万智勇说,漯河是一片非常适合发展的沃土,对企业创新发展很重视,尤其是在提供创新服务方面,考虑周到细致,常主动上门对引进的人才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这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
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安宏恩表示,近年来,我市持续抓好人才、企业、平台、机构四个关键因素,不断加大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制约性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不断突破。下一步,我市还将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在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切实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剑客技术人员在研制新产品。
河南曙光健士医疗器械集团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测试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