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玲玲)近日,记者获悉,7月21日0时至8时,我市平均降水量为105毫米。暴雨来袭,西城区却无内涝,主次干道保持畅通,水、电、气等运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多年来,西城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将海绵城市建设、水污染治理及城区排水防涝有机统筹,打造更安全、更高效、更现代的城市管理体系。
“城区无内涝得益于河道总长18公里的环城水系建设。水系为打造宜居西城发挥了独特作用,同时在城区防汛中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西城区党工委副书记方高峰说。在城区建设之初,西城区以海绵城市建设为载体,以53座桥梁为骨骼、13座游园为节点,建成了全长18公里的环城水系,打造了一个“会呼吸”的绿色家园。西城区环城水系和人工湖的蓄水量达到65万立方米,其调蓄能力是避免内涝的重要因素。
而分布于环城水系上的4台大功率抽水泵,每秒抽排水量为22.4立方米,每小时抽排水量为8.064万立方米,可及时将汇入水系内的雨水排入沙河。同时,工作人员可通过分布于环城水系各个关键节点上的近300个摄像头,观测水量变化情况。
较大的蓄水量和较强的排水能力,满足了城市防洪排涝的需求。西城区防汛的成功之处不仅仅体现在18公里环城水系,许多细节也体现出规划建设的前瞻性。
行走在西城区人们会发现,城区的主次干道,全部由透水性较好的沥青铺就;在城区看不到空中管线,也看不到电线杆,只有轻型路灯杆。原来,西城区城区内高压线、低压线、污水、雨水、自来水和燃气全部采用地下管网。西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需要时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同时,西城区森林覆盖率高达40%,大面积绿地为城区提供了相对充足的蓄滞空间。
排水系统是体现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次能经受住暴雨的考验,证明了西城区近年来排水管网建设卓有成效。早在2010年,西城区就高起点完善城市建设规划,将“韧性城市”纳入总体工作部署,其中包括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提高城区河道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排涝能力。
截至目前,西城区已经建设雨污分流管道110公里,雨水和污水各行其道。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雨水排入环城水系,流入沙河,不但大大提升了管道排水能力,而且减轻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
“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机制,为顺利度过汛期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汛期后,西城区全面部署、提前谋划、积极应对,为此次防汛提供了保障。”西城区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局局长李明说,在暴雨到来之前,根据气象预报,西城区组织人员对城区下水管道进行全面排查、清淤;组织开展防汛应急演练,提升防汛应急作战能力;补充应急救援物资,建立一系列严格的汛期值班制度,确保突发险情时快速响应。暴雨到来之时,西城区各部门、各单位快速反应,坚守防汛一线,密切关注环城水系的水位调控和排水情况。沙河闸站、提排泵站和污水泵站全力抽排,同时安排人员对城区道路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全力以赴保障道路畅通、排除险情,最终经受住了汛期大暴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