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 王晓景
案例:
李大爷今年68岁,退休职工,老伴一年前去世。李大爷患有轻微脑梗,子女忙于工作,日常无人照顾他。李大爷经人介绍认识了离异的宋阿姨,比他小10岁。两人仅认识两个月便匆匆结婚,谁知生活一段时间后矛盾频生。婚前李大爷的儿子就对父亲再婚非常抵触,认为自己被人笑话、抬不起头,同时认为宋阿姨不是单纯地因为感情和父亲在一起,是贪图他们家的房子和钱。因此家庭关系很僵,李大爷尴尬,宋阿姨委屈。婚后两人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差异:宋阿姨喜欢安静,李大爷喜欢热闹;李大爷吃饭口味重,宋阿姨则口味清淡。每次有争执,李大爷就沉浸在往事里,念叨亡妻的好。这让宋阿姨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悔当初草率再婚。
分析:
两情相悦的“黄昏恋”不仅让老人拥有愉悦的心情,还能平添家庭的和谐。但现实中老年人再婚往往要面对观念的转变、子女的阻挠和舆论的压力等种种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老人再婚只不过是找个伴儿搭伙过日子,只注重彼此可以交换的资源,忽视了再婚的感情价值。另外老年人再婚大多仓促,缺乏长时间的了解和磨合,婚后才发现双方存在较大的性格差异。成年子女往往怕他人议论、怕赡养负担过重、怕财产分割,多不支持老年人再婚。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但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对老人离婚、再婚的宽容和接纳程度依然非常有限。
对策:
首先老年人要树立正确的再婚价值观,切忌为了摆脱一时的孤独而头脑发热选择再婚;要与子女提前沟通好,获得他们的支持。从决定再婚的那一刻开始,要重新调整心态。因为婚姻本身需要学习,再婚意味着与一个新的对象共同开始新的生活,而非旧生活的延续。其次要加强婚前了解,两人可以多参加旅游、聚会等活动,在相处过程中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及健康情况、文化素养、饮食习惯、经济状况等,另外也要深入谈谈彼此的过往、子女的教育及财产分配等问题,看是否可以相互关照、包容,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节奏。最后要注意婚后的“情感储蓄”。两人在一起时间久了难免有磕碰,不管初婚还是再婚,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情感交流,让对方知道自己是受配偶重视的。比如一起超市购物、打扫房间、洗菜做饭,一起锻炼身体;或者一方外出时发信息问候,不过多干涉对方和亲人的相处。如有可能尽量列出日常开销清单,共同处理生活中的财务问题。遇到意见不一时先尊重对方意愿,当有冲突无法避免时,切忌拿前任的优点对比现任的缺点,应多想一下对方有什么特别之处、当初是什么地方吸引了你、两人为再婚付出了哪些努力等。
老人操劳一辈子,在“父母”这个角色上已经尽职尽责,而子女一般会将重心放在自己的小家庭上,不可能时常守在老人身旁。因此,子女要理解老人的孤独,意识到老人之间的相伴是子女无法取代的。对于老人再婚不要过多地强调理性,而要适当站在感性的角度替老人考虑——他们只是和情投意合的人一起共度余下的时光。对于财产分割问题,可事先与老人沟通,进行财产界定,在一些日常小开支面前可适当让步,既不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又可成全父母晚年的幸福。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公众对老年人再婚的理解度、宽容度、支持度,营造有利于老人婚恋的环境,避免给老年人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相关部门应关注、重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有条件的大型社区可成立老年人婚介所,为老年人再婚提供平台,让有再婚意愿的老年人可以找到一个好归宿,并持续跟进、做好再婚家庭的矛盾调解和子女的沟通教育工作。
最美不过夕阳红。希望单身老人都能端正择偶观,有勇气追寻爱情,从新的婚姻中获得晚年的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