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晓龙
为了生产出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从1992年第一根双汇牌火腿肠问世,双汇坚持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和设备,升级工艺,提升品质。
9月18日,记者在双汇第一工业园采访时看到,双汇发展股份肉制品分厂三车间正在实施升级改造智能车间项目。
“根据产业升级需要,双汇技改投资2.4亿元,升级改造火腿肠加工车间,前道采用奥地利、西班牙等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后道由双汇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定向开发,引入九大智能模块,实现高温肉制品的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三车间生产副经理杨伟介绍。
宽敞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各种进口设备有序摆放,工人们忙着安装调试。从储料槽、绞肉机、传送带到智能系统、过程管理,说起车间的一台台设备和信息技术,车间负责人如数家珍——
在产品生产上,这套生产设备通过双汇智能操作系统,接收来自全国的发货信息。收到指令后,公司系统平台智能控制,引导每台机器的投料、产出,全程实现智能化操作。
在流程优化上,从原料修整、搅拌滚揉、结扎灌装到杀菌包装、成品入库,五道工序紧密衔接,一条条传送带循环输送,减少了人工操作,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质量把控上,自动化挑拣机360度旋转拍照,同时通过电流感应“精挑细选”,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这次升级改造智能车间,各种新技术成为企业标配,双汇的火腿肠生产能力、质量管控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这位负责人介绍,原来的生产车间用工700人,智能化生产线建成后,仅需300人,生产效率却提升了三倍,产品质量得到更好保障。
世界一流,智能车间。今天,双汇以先进技术推进火腿肠生产加工、引领行业发展,通过生产流程再造,从严把关各个生产环节,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美味的产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双汇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在安装调试中也经历了波折。
今年三月份,设备运抵我市后,原计划国外工程师同步进厂安装调试,由于疫情影响,工程师入境困难。省、市两级在“万人助万企”活动中知悉这一情况后,迅速介入,组建专班,多方协调,精准解决了问题,促成了国外工程师尽快来漯。
“‘万人助万企’活动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坚定了双汇上项目、抓发展的信心。目前,在国外工程师指导下,智能车间设备安装调试进度加快,再过不久就可以投入运营。”车间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与三车间升级改造智能车间项目一体推进的,还有双汇技改投资4亿元的生猪屠宰分割联合加工车间升级改造项目。该项目引进丹麦、荷兰自动化生产线,同步配套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生猪屠宰生产效率和质量管控水平。
“这两个项目投入运营后,将带动火腿肠工艺升级、助力肉制品精深加工,为双汇肉类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打造样板,推动高端消费,助推双汇加速迈向世界一流食品加工企业。”企业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