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减”后,学校要抓住这一机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在“活”字上狠下功夫,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选择教育素材上要“活”。思政教育素材是否“鲜活”对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思政教育素材越“鲜活”,越贴近社会生活实践,越能吸引学生、引发共鸣,于潜移默化间在学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学校要围绕时代主题、聚焦时政热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疫情防控、党史学习教育、奥运会、全运会等时事及国家重大发展成就、重大科研成果、重大困难考验、先进人物、英雄榜样故事等内容作为“活”素材引入思政教育,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凝练思政主题上要“活”。学生年龄、学段不同,思政主题必然不同。主题活,方向才会准、效果才会佳。学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研究,作好学情分析,认真凝练主题,坚持分层施教,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要注重直观性、生动性和情感体验,培育学生对中华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及家国情怀,用中国梦激扬少年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引导他们珍惜韶华、脚踏实地,在勤奋学习、提高本领中追逐梦想。
在开展课堂教学上要“活”。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搞“活”思政课教学意义重大。学校要强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灵活上好思政课,着力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活”。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发挥好教研支撑作用,采用互联网等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学生参与要“活”。要引导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因材施教,大力开展合作式、任务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合作探究。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