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文姣)新学期,市实验小学高度重视“双减”工作,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双减”工作部署,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迅速建立与“双减”相匹配的工作机制,从后勤保障、课程建设、效果考核、学校管理等入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创新理念 提升教师素养
该校通过教师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更新教育观念,以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双减”护航。
开学前,该校充分考量落实“双减”目标任务的需要,开展为期一周的岗位培训,采取政策解读、交流研讨的方式,引领广大教师转变思想观念,认清教育形势,明确目标任务,理清改革思路,树牢立足岗位实际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的信念。
该校成立“名师工作室”,通过抓实主题教研活动,优化师德师风,提升教师思想素质、专业素养,打造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完善机制 夯实“双减”根基
新的学期,该校完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夯实“双减”根基,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目标。该校组建了学校课程建设中心。课程建设中心有效结合社会教育资源,设计策划实践活动,实现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发展,构建了“双减”背景下适应学校及师生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体系。
目前,该校充分利用漯河地域特色和教学资源,开设工业考察、农业体验、文化探考、科学实践、家庭种植、体育艺术、红色研学等课程,引领师生跨学科学习。该校师生教学活动呈现出课程资源更全、教学方式更活、学习兴趣更浓、能力发展更强的特点。
抓实课堂 强化“双减”基础
持续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该校稳步推进“学单制”课堂教学模式,实施“3+2+1”综合改革,打造高效自主课堂。课堂教学重在教师引领学生充分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学习能力,扎实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规范化、内涵化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持续强化综合素养提升。该校强化课外综合实践,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品牌。学校立足科技、体育、艺术、读书、数学“五大节日”活动,统筹实施“五育并举”教育方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学校家庭结合,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立体教育格局。
持续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该校坚持“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参加延时服务学生作业不出校门”总体要求,全力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制定作业公示制度和检查制度,提升作业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作业形式、内容、评价等方面,采用“基础作业+特色作业+弹性作业”模式,在“量”上做减法,在“质”上做加法。基础作业巩固学科知识,强化学科技能;综合实践扩大学习范围,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弹性作业分层布置,让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国庆假期,该校实践作业有“会变的叶子”“水果大拼盘”手工制作类、“种植乐”“采摘乐”劳动体验类、“我眼中的祖国”“我是红色小导游”价值观培养类等作业,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游园采摘、寻访红色足迹等方式,充分接触大自然,真正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
通过一系列的作业改革,该校基本实现了“作业不出校门”的目标,让学生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观察自然,从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
改革考试 健全“双减”制度
该校坚持考试评价改革,实施“学科技能+实践能力+学科成绩”的多元化综合等级考评,着力强化学生学科技能,落实学科教学目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该校围绕“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测试,三至六年级每学期一次期末测试”的具体要求安排教学计划。力求在新的考试管理模式下,通过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协调发展、实践能力与思维水平同步提升的教育目标。
课后服务 解除“双减”之忧
秋季开学后,该校积极开展“5+2”课后服务活动。该校课后服务活动项目以体育、艺术类课程为主,采取“1+X”方式开设课程,“1”指学科辅导,如自主阅读、集体诵读、思维训练等;“X”指体育、艺术、科普类课程。
截至目前,该校开设的体育、艺术、科普类课程有篮球、足球、乒乓球、书法、绘画、科学与综合、创客、播音与主持等十余种。丰富多彩的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同时,为减轻家长午间接送学生的负担,该校为学生提供了高品质的午餐。餐后,学校利用午间开展经典阅读、写字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保障有力 护航“双减”落地
为助力“双减”工作扎实开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该校开展了多项校园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增加了图书数量和种类,修整了操场、创客教室,灯光篮球场和科技教室正在建设中。硬件设施的完善为落实“双减”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转变家长观念,协同推动“双减”工作的落实,该校通过电子屏、微信公众号、钉钉等进行全面宣传。该校还成立了落实“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方案,为扎实推进“双减”工作提供了具体遵循和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