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丹
在中国文学史浩若繁星的文人墨客中,苏东坡是举足轻重的一位。他以文章闻达于世,以人格和才学流芳千古。近日,我拜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大师笔下,追寻苏东坡多姿多彩的一生。
苏东坡不只在诗词文赋上辉耀古今,在书画、哲学、医学、建筑、美食等方面皆成就斐然。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更愿意把他称为北宋年间的“国民偶像”。这个颇具现代味儿的词放在苏东坡身上并不唐突,事实上,他受追捧的程度远超现在的流量明星们。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苏东坡凭诗文和人格魅力俘获了一大批铁杆粉丝。他的粉丝上至太后皇帝、将相王侯,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几乎无所不包。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
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对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文豪欧阳修曾对同僚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苏东坡外出游玩,时常有人提前探知他的行程,在他游访途中恳求墨宝,或传与子孙后代,或高价卖出。他每经过一座城市,都受到朋友和仰慕者的欢迎,请他登山游庙,请他题字赋诗。他去靖江时,当地数千百姓立在江边,只为一睹他的风采。
有时,他的诗文作成不久,就会有人抄写流传,文人墨客竞相背诵。即便在苏东坡被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一首新作传到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
即使在他被诬陷入狱、被贬谪流放时,生活虽然艰辛但从不凄苦孤独。他因“乌台诗案”入狱接受审问的四十多天里,狱卒对他十分恭敬,每晚给他热水洗澡。宋仁宗的皇后在临死前还在为苏东坡向皇帝求情。他几经流放,每到一个地方,所有临近地区的官员都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与他结交。当地的太守和他成为朋友,不断为他送来酒食。甚至有一位姓卓的朋友,徒步七百里为苏东坡送信。
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苏东坡为何如此受人欢迎?他在诗文方面的成就自然是最重要的原因。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学成就斐然的不乏其人,而像苏东坡这般受民众爱戴的却独一无二。我想,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正如林语堂评论的那样,“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他的博爱。如他自己所言:“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他既可以与皇帝皇后讨论江山社稷,又能与文人知己探讨诗词曲赋,更愿意与乡野农夫“把酒话桑麻”。在他眼中,人人皆是平等善良的。对于诬陷嫉妒他的小人,他也不记挂于心。林语堂解释:“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在现实生活中,能达到此种境界者鲜少有之。
苏东坡的浩然正气是他人格的另一大魅力。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不吐不快”。在从政的四十多年里,苏东坡挥动着如椽大笔,针砭时弊、弹劾奸佞,关注百姓疾苦。他多次上书皇帝,要求废除给百姓生活造成沉重负担的青苗税;他力争言论自由,请求皇帝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他直言不讳,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揭露科举、军队、冗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不惜得罪许多人。
苏东坡一生忧国忧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在杭州,有一年半的时间,他无暇读书,利用太后的恩宠筹得款项,实现了全城公共卫生的革新,新建清洁供水系统和医院,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开展饥馑救济工作。看到流亡的难民,他会难过得无法入睡。看到百姓有病无处医,他就筹集款项并自己捐出银两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他在游历途中遇到瘟疫,就给当地百姓看病配药。当他得知所在地区有溺死婴儿的野蛮风俗时,就成立救儿会,为贫苦孕妇捐款捐物。可以说,他是具有现代人道主义精神的古人,是具有悲悯情怀的文人,是心系天下苍生的好官。这样的人,是百姓之幸、国家之幸。
苏东坡在世时深受民众敬仰,去世后宋高宗为他追赠谥号“文忠”。时至今日,我们泛游西湖时会想到他,我们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会想到他,我们在语文课本里遇见他,我们在历史书页中倾听他。作品即人品,透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的逸趣豪情、他的正直坦荡、他的忧国忧民。斯人已逝,但他的精神和他的作品一样万古长存。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更是后世学习效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