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姣
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丹江路学校创新课后延时服务模式,把课后延时服务作为“五育并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实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新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该校加强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科学合理布置作业,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习惯。课后作业辅导的开展使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老师能够及时做好答疑辅导,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该校负责人表示:“从根本上减轻学习负担,要在作业设计的顶层逻辑上瞄准80%的‘素养空间’,夯实20%的课内教学,实现课内外协同发展。”
学校注重常规教学,瞄准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设计作业。周末作业以“单元习作”为核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习作时,教师采用“百字作文片段写”的方式,根据本篇写作的难点,设计拆分为若干片段。学生在写作课上,先分解练习,再自行组合完成全篇。
提供集中配餐服务
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吃饱吃好,开学前,学校多次召开配餐专题会议,制订午餐配送方案,明确用餐流程。学校还邀请家长代表参与配餐工作,学校相关人员和家委会代表实地考察配餐公司,广泛收集家长对学校配餐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每天都做详细记录,随时调整和完善配餐方案。
校长李冬亮说:“让孩子们在学校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是家长的心愿,也是丹江路学校配餐工作的目标。”
为了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该校统筹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学生中午统一在校吃午餐,就餐后统一在学校休息。为了让低年级学生有更好的休息场所,学校还专门腾出若干教室供低年级孩子休息。学校要求小学上课时间为8:30,中学上课时间为8:00。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醒家长督促孩子按时休息、按时起床,培养良好习惯。
家校携手促成长
“双减”之下,学校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家校共育,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助攻。学校不断完善家校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加强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
学校、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家校合力,督促学生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学生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倡导中学部家长监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做好引领学生做好作业时间管理,高效完成作业。
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
学校充分的利用课后时间,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作业辅导的安排是通过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此外,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丹江路学校按照国家规定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后体育锻炼制度,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建设,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完善中小学生视力、睡眠状况监测机制。对不同年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分析指导,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引导,不断改善学生体质。保护学生视力健康,保证学生每天上午、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
“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真是雪中送炭,帮了我的大忙。”学生家长王女士是一名职员,在和记者谈到课后延时服务时赞不绝口,以前基本每天下午她都要向单位请一会儿假专门来接孩子,“现在好了,孩子在老师的看护下写作业,高效又高质,家长特别放心。”
“双减”的实质是:减负、提质、增效,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丹江路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中,做到不减责任、不减质量,让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