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义
近日,“游客擅自下车挑衅11只白虎”的消息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10月23日14时左右,北京野生动物园自驾游览区白虎展区发生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名游客从自驾车辆上突然违规下车,不顾工作人员劝阻,像“初生牛犊”一样冲向虎群,与11只白虎对峙,并不断用语言、动作挑衅。所幸,因触发安全防护装置,加上现场工作人员全力施救,该游客没有受伤。警方通报称,该游客已被刑拘。这可真是“木匠戴枷锁——自作(做)自受”。
刚看到这则新闻时,笔者大脑一时反应不过来。这名游客是“寿星佬上吊——嫌命长”了,还是脑子“短路”了?这个对峙场面可不是姜昆相声里“掉老虎洞”中的对峙,那只老虎是睡着的,是虚构的,而这是11只活生生的凶猛动物;这群白虎也不是武松棒下那只伤人的“吊睛白额大虫”,它们可是受国家保护的动物。
让我们脑补一下当时的情形:面前突然跳出来“一坨肉”,把白虎们吓一大跳!它们有点儿“蒙圈”——这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是要来摸屁股还是来拔牙?老虎不发威就被当成“病猫”吗?不过,面对“天上掉馅饼”这种事儿,众白虎心中犹如万马奔腾,“吃”还是“不吃”?这是个难题。不吃吧,诱惑就在眼前;吃吧,那些安全防护装置可能会伤了自己。最终,白虎们咬咬牙,不甘心地咽下口水,假装什么也没看见,悻悻地转身离去。真是有惊无险!然而这场面想想都让人心惊胆战。
我们不妨推理一下。假如这名游客被白虎伤害了,那么责任该由谁来负?游客肯定有责任,但动物园大概逃不掉管理不善的责任吧?尽管动物园规定不允许游客下车,但这种“躺枪”的事情难以避免。
这不禁让人想起另一起老虎伤人事件。2016年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东北虎园内,自驾游旅客下车,被躲藏在附近的老虎袭击,造成一死一伤的悲剧。
近年来,旅游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到此一游”遍地开花,景点变“留言板”“签名墙”屡见不鲜,一些“无知者无畏”的做派令人痛心疾首,如:丹霞地貌遭破坏,亿万年钟乳石被掰走,自驾车队破坏“格聂之眼”植被……
游客的“任性”,表现出来的是个人素质低下,从其内心来说,无视规则,不知敬畏,根本不把景区管理规定当回事儿,随心所欲,我行我素。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是游客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我国早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央文明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上述“任性”案例听听都让人忍无可忍,这些行为已经触犯了相关法规,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知古鉴今,常存敬畏。在中国历史上,敬畏观念源远流长。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君子与小人的分别在于,君子有敬畏之心,而小人心中没有敬畏。南宋朱熹讲:“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一个人没有畏惧之心,没有规则,没有底线,为所欲为,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传统儒家思想体现了对伦理道德的敬畏,我们应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心存敬畏是一种品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心存敬畏,彰显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越是修养高的人,越有敬畏之心。只有心存敬畏,才会有底线、守规矩,坚守正道,胸怀坦荡,心中有信仰,行事有约束。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方能养浩然正气,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反之,缺乏敬畏之心,没有戒惧之意,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不会遵规守纪,容易堕入违纪违法的深渊。
常怀敬畏之心,才能行稳致远。日月星辰,运行有序,世间万物,皆有法则。心存敬畏,方能时刻提醒自己,谦虚谨慎,行不逾矩。白虎警示我们,心有“猛虎”,方知敬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