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
六集电视新闻专题片《小康大道》解说词
第五集 人本之城


【序】

【解说】为今天的河南画像,你想画什么?

【同期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 李付广

我想画河南的乡村——长着雪白的棉花、金黄的麦子,牛羊肥壮,鱼虾满塘,水也清、岸也绿,村子干净漂亮;

【同期声】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康岩

我想画河南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大桥飞架、高铁穿梭,生活很舒服,干事很有劲;

【同期声】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大国工匠 杨金安

我想画河南的人——很厚道也很聪明,看准的事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热爱的事情撸起袖子加油干。

【解说】今天的河南,是否超出你的想象?

【同期声】滑县锦和新城社区居民 谢艳枝

农民变市民,换了一种活法。

【同期声】郑州出租车司机 吕剑锋

一代传一代,变了一种人生。

【解说】在这里,每一粒种子都在生长,每一种生活都在向上,每一个憧憬都在奋进。

【第五集 人本之城】

【现场】深山、鸟鸣……

【解说】三门峡卢氏县,山高、沟深、地少,4000多座山峰包围着大大小小的村庄。

茹会子原先的家就在其中一个山坡上,那时候,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搬出去,逃离大山、逃离贫困。

【同期声】卢氏县朱阳关镇涧北沟村村民 茹会子

我们下一次山,来回得一天。邻居下山卖猪我帮忙赶,一路赶一路走,等走到山下,猪都累得不中了。

【解说】2018年,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者,茹会子一家三口搬进了新建的朱阳关镇朝阳社区,新房面积75平方米。

【同期声】卢氏县朱阳关镇涧北沟村村民 茹会子

不花一分钱,让我们搬下来,住上了新房,在以前真是不敢想。

【解说】更让茹会子没想到的是,他还可以从河南省推出的宅基地复垦券政策中获得红利。

这项针对贫困户的扶持政策规定,政府在城镇周边统一为农民盖房子,让农民免费居住。农民乔迁新居后,原来的宅基地恢复为耕地,使用权还是农民的。

恢复了耕地,地方耕地面积就增加了,这样地方和政府就能把多出来的土地指标交易给需要建设用地的城市。交易获得的资金汇入公共财政,通过多种形式回馈农民。

5年来,仅宅基地复垦这一项,卢氏县就腾退出6000多亩土地,其中4882亩土地用于交易,交易金额14.646亿元。

【同期声】卢氏县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宋虎伟

复垦券这个资金分配,除了老百姓的附属物补偿一部分,主要用于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改善。县政府又把50%的资金交给有关金融单位理财,每年理财的收益再平均分配给所有的搬迁户。

【解说】茹会子一家每年因此又多了1000多元的分红。他们的社区周边还配套建设了150亩食用菌产业基地以及9家带贫企业。这9家企业的任务是给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

【同期声】卢氏县朱阳关镇涧北沟村村民 茹会子

我享受了贴息贷款,贷了3万块钱种香菇,今年预计能收入6万块钱。

【解说】农民有了新房子、新产业,政府有了新耕地、新资金,城市有了新用地指标、新发展机会。

借助宅基地复垦券政策,河南已获得资金超过404亿元,既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巨额资金支持,又为耕地保护开辟了新渠道,还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

一个土地政策,实现三方共赢;一项机制创新,激活满池春水。

【同期声】国家发改委城市发展中心研究员 冯奎

土地是城镇化的灵魂。农民从土地上离开到城市生活,意味着城市的建设用地相应要增加,用增加的土地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农村的相应建设用地应该调节,实现土地的平衡利用。

【解说】河南有将近一亿人口,其中一半是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2亩;

河南GDP全国第五,但人均只能排在十名开外;

人多、地少、发展压力大。死守乡村无出路,靠天吃饭没前途。

城镇化成为河南现代化破局的关键。

【同期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

河南作为国家的粮袋子,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减少。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用来搞工业、搞城镇的土地就非常有限,所以导致河南的城镇化率较低。

【解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1978年,河南全省城镇化率仅为13.63%;2017年首次超过50%,实现了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2020年达55.43%,比1978年提高了3倍多。

可是,一切增长的结果被一亿人分摊,就会被摊薄。

2020年,河南的城镇化率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6个百分点。城镇化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河南的不二选择。

【解说】这里是滑县锦和新城社区,公示栏前围满了人。

【现场】滑县锦和新城社区居民 谢艳枝

【解说】谢艳枝,10年前从村里搬到社区,和其他30多个村的3万多名村民一起,从农民变成了市民。

身份变化的关键,是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谢艳枝感受最深的是就医看病。

【同期声】滑县锦和新城社区居民 谢艳枝

以前在老家卫生条件不好,生病熬不住才到村里的小诊所拿点儿药。病情能减轻就算了,不能减轻就忍着。

【解说】2009年,谢艳枝的婆婆患了肺癌,住院、化疗一共花了将近4万元。那个时候,她们缴的是“新农合”医保,每人每年缴费20元。由于许多药物不在医保范围,报销比例不到30%。

两万多元的外债,像一块大石头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来。

【同期声】滑县锦和新城社区居民 谢艳枝

最苦的时候,我和两个孩子在家三个月120块钱也不舍得花完。我女儿把矿泉水瓶拾回来,说一个还能卖一毛钱。

【解说】2011年,谢艳枝一家从村里搬到了社区。正是这一年,她的公公得了脑溢血。但这一次,谢艳枝没那么吃力了。

【同期声】滑县锦和新城社区居民 谢艳枝

打个120,医护人员就来把俺公公接到医院。由于抢救比较及时,没留下太多后遗症。当时花了两万多块钱,报销后个人才花了几千块钱,减轻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解说】不仅离医院近了、看病方便了、报销比例高了,谢艳芝他们还不用缴医保费。

【同期声】滑县锦和街道办事处人大工委主任 张忠才

政府对我们新区所有的居民实行了“三补一免”政策——养老保险每人补200元,医疗保险每人补280元,高龄补贴每人每月200元,还免除了所有居民的物业费。

【解说】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既然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均等化的愿望十分迫切,那就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003年,河南开始试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17年,河南全面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21年,河南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达1.03亿人,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6%以上。

18年一条路,看得见远方、看得见初心:一切政策措施的原点,都是让人民群众过得更好。

【现场】吕剑锋出车。

【解说】今年39岁的吕剑锋,在郑州开出租车已近20个年头。

【现场】郑州出租车司机 吕剑锋

你看,这是我今年换的新能源车,钥匙还新着呢!

【解说】这些年,他见证了郑州一天天繁华起来、漂亮起来。

这座城的变迁,吕建锋有发言权,因为他和这座城一起经历了城市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共同转变。

20年前,吕剑锋从老家漯河来郑州打拼。

【同期声】郑州出租车司机 吕剑锋

2002年,我从老家来郑州,借了十万元买了一辆出租车。那时候我就在这里租的房子。现在这儿都拆迁了,变成了高楼大厦。那时候,每月的房租是80块钱,房子有10平方米左右,屋里除了能放一张床转个身都很难。这是我当年第一次来郑州租房的钥匙,这是我那时候出租车的钥匙。这些我一直都保留着,它们是我打开郑州之门的钥匙。

【解说】2004年,郑州试行户籍改革,户口无条件放开。吕剑锋也把户口从老家迁到了郑州。

【同期声】郑州出租车司机 吕剑锋

虽然我有郑州户口,但是感觉不像郑州人,教育、医疗、社保很多政策都享受不了。

【解说】加快城镇化,并不是让城市陷入盲目无序的扩张。

“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增强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河南新型城镇化的遵循。

201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各地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小学改扩建速度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不断加强。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给吕剑锋一家带来新的实惠。

【现场】吕建锋带儿子学架子鼓

嗨,乐乐爸爸。

【同期声】郑州出租车司机 吕剑锋

给两个孩子报了好几个兴趣班,有舞蹈、游泳、架子鼓。要不来城市没这么方便,也没这么多资源。

【现场】接女儿回家,到家之后从门口取童书。

【现场】郑州出租车司机 吕剑锋

这是前几年买的新房,买房之后把妻子和孩子的户口也迁过来了。现在孩子上学划片。我家门口就是医院,全家也都缴了社保。

这新房、新车的钥匙,就是打开新生活的钥匙。

【解说】四把钥匙,打开了吕剑锋的新生活,让他真正从农民变成了市民。无数个吕剑锋的命运,朴素而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为了农民变市民,让更多人享受公共服务、过上更好的日子,让城市成为更宜居的家园。

【同期声】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宋伟

一方面,我们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产业,不断提高产业水平,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就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现场】社区、音乐、合唱。

【解说】每周三上午,郑州市桐柏路191号院的小食堂里都会传出悠扬的歌声。这是一群平均年龄83岁的老人在演唱。

正在弹琴伴奏的是92岁的施阿姨。1953年,她从上海来郑州支援建设。如今,老两口的儿子在北京工作,女儿也不在身边,买菜做饭都成了大问题。

【同期声】郑州市桐柏路191号院居民 施青柳

以前也想过,我的腿不好,以后做饭都是问题,整天想着什么时候不用做饭,我就能享福了。

【解说】施阿姨所在的这个小区有15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六成。老人们生活不便,街道办也很着急。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街道、社区一致决定在小区建个食堂。

【同期声】河南省郑州市计划路社区党委书记 张云培

我们聘请了设计团队,光设计方案前后更改了20多次。不管是场地还是餐饮企业,都经过精挑细选。首先得是一楼,让老人觉得方便;其次环境要舒适,让老人觉得安心。

【解说】小食堂午餐一般10元钱,政府补贴3元。施阿姨只需要花7元就能吃到两菜一汤。

【同期声】郑州市民 施青柳

小食堂有个好处,它花样多,饭菜天天不重样,真是暖到我们心窝里了。

【同期声】郑州市民 王锦如

这就是共产党能考虑人民的生活。听党的话,往前走,生活越来越好。

【解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改善是突出标志。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作,各级领导每人领办一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省委书记楼阳生领办的就是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地市积极行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民生答卷。

【同期声】洛阳市民 海采

刘雨蓉:我今年年底就要考研了,每天都会来这里打卡学习。

韩卫军:上午下午都要过来。多看书,心态永远年轻。

张若琳:只要您有身份证或者读者证都可以进来,我们这里免费开放。

【解说】洛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城市书房建设列入重点民生实事,着力打造“15分钟阅读圈”。

【现场】阮子萱读书会分享。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窗边的小豆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

【解说】每逢周末,阮子萱都会参加一个特别的聚会,地点是河洛书苑。

【现场】阮子萱读书会分享。

巴学园所有人都爱护她、呵护她……

【同期声】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阮子萱

城市书房很方便。以前我要看书得去很远的地方。像体育场的少儿图书馆,骑车也得半个小时左右。

【同期声】阮子萱妈妈 董蓓娟

现在城市书房建得多,不管在我们家或是在孩子姥姥家,还是在孩子爷爷奶奶家,附近都有城市书房。只要孩子想看书,随时都可以去,很方便。

【解说】200多座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河洛书苑,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精神粮仓。

城市书房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更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浓缩。在16万平方公里的中原大地上,这种软实力让人民变得更优雅、更幸福。

许昌市围绕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休闲健身、生鲜便利、智慧阅读,打造5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圈出美好新生活;

2019年以来,驻马店市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53887户居民享受到设施完善、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以人为本,河南的城镇化成为小康建设的温暖底色。

【同期声】郑州市民 顾永怦

非常舒服,只想多活几年,好好享受社会主义的福气,享受我们的美好生活。

【解说】民生福祉持续增强,全面小康更有温度。

70%,一直是河南全省民生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超3.5万亿元,这是“十三五”期间河南财政民生支出总量;97.2%,这是2020年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领域指数。

“十四五”期间,河南要实施基础能力和民生补短板行动,民生福祉实现更大改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同期声】国家发改委城市发展中心研究员 冯奎

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意味着河南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城镇化率的方式来寻求发展,还可以通过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城市、人文城市等,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发展的质量。

【解说】2021年9月,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其中之一。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继续当好“国家队”;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形成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中原城市群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着力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

这样一张宏伟蓝图,归根结底是要让无数中原儿女拥有越来越美好的家园。

以人为本的发展,必将激活每个人的活力;人民至上的胸怀,必将谱写大河之南的壮丽诗篇。豫 宣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