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

寻味吴城镇


↑回锅肉

←锅盔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王 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成就一方独特的美食。在舞阳县吴城镇,锅盔、豆腐、回锅肉……这些美食成为当地人难以割舍的家乡味道,还吸引不少外地食客前往探寻品尝。

锅盔:外硬内软醇香适口

12月15日,走在吴城镇的主干道上,记者看到道路两边有不少卖锅盔的商贩。王遂录是土生土长的吴城人,家中从太爷爷那辈开始就在镇上卖锅盔。他做的锅盔采用传统工艺,深受当地人喜爱,也备受过往司机的青睐。

王遂录告诉记者,锅盔的原料就是普通面粉。做锅盔关键在于发面、揉面这两步。“别人发面一般用酵母粉,我用的是老面。这样发出来的面有嚼劲。”王遂录说,“将面团发酵两三个小时,然后加入少量碱面儿,中和用老面发酵产生的酸味,最后在案板上揉搓5分钟,再上锅炕15分钟就可以了。”

和许多地方不同,这里的锅盔不添加任何调味料,也没有膨松剂、增白剂等食品添加剂,保持食材本身的味道,咬上一口,满口留香。锅盔的含水量低,最长可以保存半个月之久。

王遂录做锅盔已有30余年。长时间揉面让他的手患上了腱鞘炎。由于锅盔利润微薄,他一度选择外出打工,后来因为家中老人需要照顾,才返乡重操旧业。

今年,“老王锅盔”被确定为舞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王遂录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他表示,将一如既往坚守传统,但同时也在担心如何传承。“工作量大,收入却低。可能再过十几年,大伙儿就吃不到这种老味道了。”王遂录说。

回锅肉:色泽红亮酱香浓郁

说起吴城镇的美食,名号最响亮的非回锅肉莫属。记者慕名走访了当地一家比较有名的做回锅肉的餐馆。

正值中午,崔庆云正热情地招待宾客。多年前,她继承公公、婆婆的衣钵,经营餐馆。“我们一家人做餐饮生意已经有30多年了。公公以前在单位负责采购业务,走南闯北,少不了吃些地方特色菜,尤其喜欢回锅肉。”崔庆云说,“他不仅爱吃,还会做,一次次改良,使这道菜的香味更加醇厚。这道菜现在成了餐馆的招牌菜。”

这家餐馆对回锅肉的做法进行了一些改良,做出的回锅肉更符合当地人口味。厨师先将新鲜猪肉放入水中,加香料、盐煮3个小时,然后取出,切成2毫米到3毫米的薄片,放入盘中备用,接着将肉片下入油锅,用五香粉、蚝油等调味,再放入青椒、洋葱,加水熬炒2分钟到3分钟后盛出。“炒肉时,我们还会加入秘制甜面酱。这才是这道菜的灵魂。”崔庆云说。

经过食客的口口相传,这道菜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美食。周边地区不少人都开着车前来品尝。慢慢地,回锅肉也成了吴城镇一道代表性美食。

豆腐:细腻筋道豆香扑鼻

吴城镇的热豆腐也非常有名。这种小吃还被称为“白马肉”。刚做好的豆腐白嫩爽滑、韧而不硬、豆香扑鼻。切成小块的豆腐,淋上辣椒酱、芝麻酱等调料,香味十足,备受食客喜爱。

在吴城镇街上走过,你会发现路两边不少门店和摊位都卖热豆腐。不少人前来购买品尝,有的食客索性端着碗在路边大快朵颐。

据了解,当地制作豆腐的传统由来已久。如今,家庭作坊少了。为扩大生产规模,让吴城豆腐走出去,镇上有人开办了豆腐坊,利用现代化设备提高产量,拓展市场。

每天下午1点多,工人们来到豆腐坊,开始工作。虽然生产过程机械化,但制作方法依然遵循传统。豆腐坊使用的是本地大豆,先把精选的黄豆淘干净,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过滤出杂质进行打浆、烧浆等,再二次过滤,随后点浆,点浆搅拌后静置二十多分钟,倒出压制,做成豆腐成品。这里点豆腐用的是老浆,而非卤水。在制作豆腐的最后一步,按压成形时会产生大量浆水,在浆水中掺入适量豆渣,发酵后就变成了老浆。因此,吴城豆腐也被称作“浆豆腐”。

“我们制作的有豆腐块、千张、豆腐片等,主要销往各个商超和集市。”47岁的工作人员张松玲向记者介绍:“以前附近可多做豆腐的,都是那种家庭作坊。我从小就爱吃豆腐,比如白菜炖豆腐、炸豆腐片等,但最爱吃的还是浇上汁的热豆腐。现在豆腐坊虽然使用了现代化设备,但我们仍然坚持采用传统制作工艺,做原汁原味的吴城豆腐。”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