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1月7日 星期
郾城区
文化合作社提振乡村“精气神”


■本报记者 朱 红

通 讯 员 李 晶

乡村文化合作社既是文化传承平台,又是创新载体。郾城区以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试点为契机,先行先试,让乡土文化留得住、传下去,同时注重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让乡土文化发扬光大。一个个乡村文化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郾城区悄然兴起,蓬勃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

展现非遗魅力

元旦期间,孟庙镇何庄村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数十名年富力强的男子舞龙头、摆龙尾,姿态多变,吸引了方圆数里村民前来游玩和直播,成为一道亮丽的乡村文化风景线。“舞龙融入了舞蹈的肢体语言、戏曲的亮相步伐、武术的精气神韵,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何庄村青龙舞文化合作社社长何永钢说。

据了解,何庄村的青龙舞起源于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前身是村里的何发明、何同顺等人组织发起的龙灯会,在每年的祈雨集会和春节闹元宵期间表演,用舞蹈语言讲述“龙珠斗”的神话故事,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何庄村村民对象征吉祥的舞龙表演非常喜爱,并经常在周边地区演出,逐渐有了影响力,就一代代传承下来。2015年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这里以前就喜欢舞狮。现在更要‘重振雄风’,把舞狮技艺传承和发扬下去。”商桥镇商东村村支书吴颖浩说,目前商东村舞狮会已经成为郾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未来将得到更好保护和发展。村民为祭拜杨再兴将军而成立舞狮会,至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推移,商东村舞狮会出现了人才断层,2018年该村重整舞狮会,将这项传统民俗传承下去。

2021年10月,为了参加漯河市文广旅局举办的“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寻找村宝”活动,商桥镇商东村文化合作社从全镇选拔了17名少年组成了少年舞狮队,队员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仅10岁。“今后我还会带领孩子们继续练习舞狮,将这项传统民俗发扬光大。”商东村舞狮会第六代传承人、商东村文化合作社负责人王斐说,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包括舞狮在内的各种传统文化艺术,并用传统艺术庆贺节日。

繁荣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自学了戏曲、乐器和广场舞,农闲的时候经常进行公益演出。只要不下雨不下雪,村里的文化大舞台每天晚上都有人在上面唱唱跳跳。社员们拍视频、发抖音,走红网络,粉丝众多。”裴城镇裴城村妇联主席、文化合作社社员明书霞兴奋地说,文化合作社还吸引了周边村文化志愿者踊跃参加,大家一起用欢快的舞步、动听的歌声、铿锵的锣鼓表达心中的喜悦。文化合作社负责人、退休教师杨合兴带领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现代大型红色戏剧《将军情》,在全区巡演60余场,受教育党员干部、农民群众达2万余人。

新店镇新店村文化合作社杜改红多才多艺、能唱会跳。她说:“自从文化合作社成立以来,大家凑在一起一边练习跳舞一边拉家常,邻里感情越来越好。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大家都积极帮忙。演出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邻里和谐、助推了乡风文明建设。”

如今的郾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欢声笑语多了,邻里之间更加和谐,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截至目前,郾城区已成立试点文化合作社6个。这些由热爱文艺工作的群众自发组成的公益性文化志愿团体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采取成员合作、村级合作、区域合作等多种方式,为村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了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