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月19日 星期

为残疾儿童点亮希望之光


■本报记者 杨 旭

康复一个儿童,幸福一个家庭。2021年,我市继续坚持“保民生、强基础、建机制”的工作思路,强化保障措施,严把服务关口,聚合工作力量,全力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办成家长满意、政府放心、社会赞誉的民心工程。全市全年共为956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率为173%。

夯实康复救助基础

我市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制定出台《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河南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明确各部门责任,并将脑瘫儿童康复纳入慢性病管理范围;出台《2021年漯河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实施方案》,将具有漯河市户籍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年龄范围从0~6岁调整为0~10岁。

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628.41万元,足额匹配市、县级资金,努力实现动态意义上的应救尽救;出台结算办法,统一结算周期计算方法,简化结算流程,并建立经办人联系平台,夯实工作责任,确保县(区)残联与机构结算沟通顺畅、审批迅速、拨付及时。

随着残疾儿童康复项目的连续实施,我市越来越多残疾儿童得到救助。聋儿戴上了人工耳蜗、助听器,脑瘫儿童、智障儿童、孤独症儿童得到康复救治,部分肢体残疾儿童配上了矫形器、助行器。

确保康复服务成效

1月6日,在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记者见到了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洋洋(化名)。经过3年康复训练,洋洋已经基本达到正常儿童标准,过完春节就能上幼儿园了。

洋洋的奶奶负责每天接送孩子。她告诉记者,到这里之前,孩子不能说话。“我做梦也想不到孙子有一天能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洋洋的奶奶说,“他带的人工耳蜗是免费的,在这里上课也没有收过钱,减轻了我们家的负担。”

情况与洋洋类似的残疾儿童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还有不少。为确保工作成效,市残联成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项目推进、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组,专人专责,分工协作,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满意度随访,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随机抽查10%的被救助儿童进行阶段性跟踪评估。同时,严把康复人才关,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的方式,组织开展康复技术培训、业务研讨会和家长培训16期,培训1300余人次,使康复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扩充定点康复机构

市残联把2021年作为康复服务质量提升年,多措并举提高康复服务质量。特别是对全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入围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特邀省康复专家严格评审,共审查通过了14家康复水平高、服务优、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的康复机构,建立考评机制,实施分级管理,激发机构活力,全力打造“康复+教育+融入社会”的漯河模式。

1月7日,在市中医院儿童诊疗康复中心,脑瘫患儿甜甜(化名)正在接受肢体训练。站在一旁的奶奶关切地看着孙子的一举一动。在这里,记者发现除了常规方法,康复治疗还融入了推拿、针灸及中药调理等中医元素。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甜甜出现了一些变化,让奶奶很欣喜。“我们是经别人推荐才来这家医院的。孩子现在能站立了,这就比过去强。”甜甜的奶奶说。

2021年年底,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这对甜甜一家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之前治疗有效果,但花费也高。现在有了好政策,今年在中医院不用再花一份钱,我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甜甜的奶奶说。

目前,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已形成多部门联动格局。市残联联合市卫健委等部门,建立残疾儿童筛查救助衔接机制,推动全市县级以上医院建立健全新生儿筛查、诊断、评估、康复救助一条龙服务网络,新生儿早期康复率基本达到100%;联合市教育局,推动残疾儿童接受融合、全纳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17%。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