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二红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唐代著名诗人。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但你可能想不到,杜甫也曾居住于沙河之畔,6岁时在郾城看到公孙大娘舞剑,一直到56岁仍念念不忘。
唐大历二年(767年)十月十九日,杜甫在四川夔府别驾元持家中观看来自临颍的李十二娘舞剑器,眼前浮现出沙河之畔舞剑者公孙大娘的舞姿,便问她师从何人。李十二娘回答说是公孙大娘的弟子,于是勾起了杜甫关于50年前往事的回忆。杜甫6岁时随家人居住在郾城,曾在大街上观看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杜甫抚今追昔,无限感慨,挥毫写下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后收录于《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
剑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具有高贵气息和文化品位的兵器,剑舞在我国也有着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戎装见孔子,曾拔剑起舞,作为一项技艺进行表演。唐朝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武将舞剑是常有之事。当时的舞蹈有健舞、软舞两大类,而公孙大娘便是以健舞闻名。明嘉靖三十三年《郾城县·方技》载:“唐公孙大娘,郾城人。”而称呼她为“大娘”则是指她是家里的大女儿,并非是年龄较大的妇人。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孙大娘是一个出身于没落名门的女子,青春靓丽。郾城自古就有习武舞剑的传统,公孙大娘生活在剑器之乡,承此遗风,练就一身绝技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当时沙河连年水患,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县城被搬迁到沙河北岸地势较高处,此时公孙大娘的舞剑演练场所也搬到今郾城西街处,每天来观看表演的人人山人海。她所收的众多弟子包括临颍李十二娘,就是在此处聚集学艺。她与李龟年、李鹤年、李彭年三兄弟交好,经常切磋交流、同台献艺。尤其与宫廷乐师李龟年配合默契,舞剑的同时配以笙歌,金鼓齐鸣,引发了宫廷内外的热烈追捧。中书舍人司空图作《剑器》诗称曰:“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全唐诗十函一册》中,晚唐名士郑嵎在《津阳门诗》描写唐明皇生日宫中举行盛大乐舞表演时也说“公孙剑伎方神奇”,并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
公孙大娘是一个极为聪慧的女子。她博采众长,善于创新,使剑术套路、节奏巧妙结合起来,堪称完美。剑器浑脱舞就是剑器、浑脱两种舞蹈的完美融合。剑器源于春秋战国中原地区的剑术,浑脱源于西域的健舞。她巧妙地把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和唐玄宗自编的《霓裳羽衣曲》融入剑器浑脱舞,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她还创造出《裴将军满堂势》之舞,将号称唐代三绝之一的裴旻的剑术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得众人喜爱。
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时身着戎装锦衣,戴五彩帽子,破风而起,体态大有中原武人气势,宛如女侠临世;表演《剑器浑脱》时头戴浑脱胡帽、脚蹬软底胡靴,一身少数民族装扮。所以,杜甫在诗中写道:“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再现了公孙大娘舞剑的盛况。
公孙大娘是一个奇女子。她娴熟、优美、洒脱的剑舞,技艺高超,独具特色,无人能及。据说当年草圣张旭就是因为多次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之舞,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据《唐国史补》中记载,张旭自己谈到他的草书创作灵感时,也感叹:“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得其神。”同时期郑处海在《明皇杂录·逸文》中言:“公孙大娘舞剑,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壮其顿挫势也。”另外,开元年间著名画家吴道子也深受剑舞启发。他的画用笔以“高古游丝”而著称,所绘人物线条轻盈飘逸、潇洒自如,彼有公孙大娘舞剑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