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它为个人安身立命奠定基础,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活力。正是依靠敬业奉献,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敬业乐业的民族,必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缺乏敬业精神的社会,难免被人诟病和轻蔑。
杨秀安就是我市众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之一。
■本报记者 尹晓玉
3月15日上午,刚刚在源汇区2022年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上讲完课的高级农艺师杨秀安,到源汇区大刘镇大刘村种植大户的地里向他们提出种植建议,午饭后,又到郾城区龙城镇处理小麦病虫害问题……这是杨秀安每天工作的情景。30多年来,他四处奔波,在培训课上开展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深入田间防治病虫害。
杨秀安是郾城区龙城镇木梳杨村人,少年时期便立志要努力学习农业技术。1989年,杨秀安到北京,在农作物种植领域进行深造。后来,他回到家乡,开始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003年,杨秀安获得高级农艺师任职资格证书,逐渐成为我市知名农业技术讲师,现任河南电视台三农频道技术顾问,是省农科院技术讲师、漯河广播电视台《农业天地》栏目特邀嘉宾。
30多年来,杨秀安始终保持农民本色,常年奔波在农业生产一线。如今,已经67岁的他依然穿梭在全市各大农业公司、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之间,讲解农业知识,介绍农业生产资料新产品,推广田间生产新技术,解答农业生产新问题。他对我市种植大户的情况、每个村庄土地适合种植的作物等信息了如指掌,还经常到山西、陕西指导草莓大棚种植、果树栽培与修剪等工作,到山东、安徽、河北等地传授种植技术。
“近期,我主要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中开展农民种植技术培训,到各乡镇为农户解决小麦病虫害问题。”杨秀安说,只要他还有能力,就要不断开展“三农”培训,传播农业技术知识,为农户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