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在制作古琴(图片由赵旭提供)
■本报记者 尹晓玉
古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其背后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不过当下会弹奏古琴的人并不多,懂得斫古琴的人更少,既会弹琴又会斫琴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然而,在临颍县有一个名叫赵旭的“90后”小伙,不仅通晓古琴音律,还会斫琴。十几年来,凭一颗匠心,赵旭在一刨一凿中斫制出一张张古琴,传承着千年古音。
古琴音域宽广、余韵悠远,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3000年以上历史。制作古琴又被称作斫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技艺。春秋战国时期斫琴技艺就达到很高水平,在唐代已十分精湛。
中原地区是古琴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古琴多采用数百年桐木或杉木的老木料制成面板,用梓木或楸木制成底板,经过20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古琴制作工艺之一。
进入近现代,受各种外来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古琴制作技艺日渐式微。2006年,古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使得古琴弹奏及制作技艺逐渐复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旭走上了弹琴、斫琴之路。
今年32岁的赵旭是临颍县繁城镇人。14岁那年,赵旭跟随父母到郑州上学。当时他被一所茶艺培训学校选中,每天下午放学后都去学习茶艺。
有一次,赵旭到茶室后看到一把古琴。“当时出于好奇,我拨动了一下琴弦,没想到竟然那么好听。”赵旭说,从此,他就对古琴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得知古玩市场经常有人弹琴,便在课余时间到那里听琴。2006年,经多方打听,赵旭得知郑州市博物馆有古琴教学,便报名参加学习,自此与古琴正式结缘。
从喜欢听琴到会抚琴再到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古琴,赵旭萌生了动手制作古琴的想法。“当时相关信息和资料极其匮乏,基本靠琴友们帮忙收集学习资料。一位洛阳的琴友送给我伏羲式琴的数据结构图时,我如获至宝,开始尝试制作古琴。”赵旭说,他到家具厂买了一块儿老楠木和一块儿老榆木,在自家阳台上开始钻研斫琴。先按尺寸画好,用鸡尾锯一步步做成形,然后开始刨面。挖琴的腹腔时,因为没有经验,他足足挖了三个月。“现在回想制作过程,既有挫折打击,也有不少乐趣。”赵旭说,刮灰胎时因为对大漆过敏,他长了很多漆疮。但这些困难他都克服了。历时两年,他终于制作出一张古琴。
“弹出第一个音的时候,我很激动,到公园狂奔了一圈儿才镇定下来,回到家仔细欣赏自己的作品。”赵旭说,2010年,他到天津一家琴院深造,走上专业琴师的道路。
2012年,赵旭背起行囊四处游历,遍访古琴名家。为制作好古琴,他从出土的古琴实物图谱和大量琴书文献中查找古琴斫制的各种版本资料,潜心揣摩,把历代有名的琴都仿制了一遍。为了精益求精,他去清华大学研修漆艺,又去日本寻访名师。在不断学习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斫琴风格。
2013年,赵旭创办虹堂琴坊,专注斫琴。制作古琴有选材、斫型、挖腹、合琴、贴龙岳、渗漆、裹布、底灰、中灰、细灰、避缝、髹漆、推光、装足、上弦15个主要环节200多道工序,从割漆到选材以及调音最后成琴,每一步都凝聚了制作人的汗水。装配件、上漆、上弦等结束后,还要将古琴放入固定湿度、温度的房间挂起来晾干。因为制作工艺复杂,赵旭制作一张古琴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赵旭制作的琴器型修长、按弦柔顺、声音悠扬,曾得到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李祥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梅庵派古琴艺术传承人刘赤城等人的好评。
2014年底,赵旭创办虹堂琴院,如今已培养古琴弹奏人员千余名,培养斫琴师十多名。他还与多个景点开展古琴文化合作,每年举办古琴演出活动百余场。
2016年7月,赵旭携带自己斫的古琴,随相关部门到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琴展,弘扬中国古琴文化;2017年,他主办了“传承”第二届河南古琴音乐会;2018年,他受邀参加中国琴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古琴展,其作品受到专家称赞。
2019年,虹堂古琴斫制技艺成为临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所希望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让古琴斫制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赵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