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6月27日 星期

让老手艺走进新生活


■谭艺君

手工打制的菜刀、锄头,手工编织的竹筐、竹床,雕刻着精美纹饰的木梳……古老的手工艺品体现着匠心之美和器物之韵,凝聚着美好的乡愁记忆。近日,本版编发了“传承老手艺 留住老行当”系列报道,一批在沙澧大地世代传承的老手艺正在或即将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些承载沙澧文明的优秀技艺筑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赓续灿烂的文化基因,让生活始终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

临颍臧氏打铁技艺传承人臧遂法35年如一日,坚守古老的打铁技艺。他说:“打铁技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要让这项技艺代代传承下去。”这种精神值得赞赏。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老手艺靠老一辈手艺人才得以保存,很大一部分已后继乏人。那么,如何留住这些珍贵的民间老手艺,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创新老手艺,融入新生活。老手艺要想获得更好的传承,既需要外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也离不开自我创新。临颍县杜曲镇贾徐王村的竹编传承人之一贾伟峰经常跟着手机视频学习竹编新花样、新技术,努力制作出更符合人们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的产品。与千篇一律的机器产品相比,老手艺属于“慢生活”,印记着朴素的市井情怀,烙印着千物千面的独特之美。老手艺要发挥这种优势,同时更紧密地连接现代生活,吻合当下的时尚潮流,适应群众的新需求,才能触动人们的消费心理,真正“活”起来。

吸引新面孔,生出新枝丫。重视年轻群体,老手艺保护与传承的后劲才会更足。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苦学技艺,成为老手艺传承人。他们用“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让传统手艺更具活力。临颍“90后”小伙赵旭醉心古琴制作,创办虹堂琴坊,举办古琴演出活动,还带着自己的古琴到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琴展,弘扬中国古琴文化;临颍陈氏木梳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庆伟也是一名醉心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在木梳制作工艺方面精益求精,其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当老手艺遇上一群“新匠人”,就被赋予了当代审美内涵,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让越来越多人领略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目前,我市的民间手工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丰富多彩。省级非遗剪纸传承人常桂莲进校园开办公益课堂,让老手艺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开花;赵氏面塑传承人赵闯成立赵氏面塑工作室,将这门传统技艺教给更多年轻人。这些举措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技艺,使他们成为传承老手艺的新生力量。

走进互联网,站上新舞台。当搁浅在岁月码头的老手艺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就会乘风破浪,走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互联网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为老手艺找到在新时代的最佳打开方式——近年来“互联网+文物文创产品”“互联网+文物动漫游戏”等红红火火。短视频、VR、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视觉冲击力强,用镜头、文字、声音等,在短短十几秒内就能把老手艺最美、最真实、最吸引人的一面展现出来,把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传统手工艺拉回大众视线。

打造产业链,形成新动力。老手艺是血脉里的山水,亦是呼吸中的乡愁。乡村振兴离不开老手艺的传承和发扬。贾徐王村就在致力发展竹编产业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该村召集村内竹匠建起两座竹楼,用于存放、展示村里的竹编制品。他们还要组建一支专业竹匠队伍,打造特色产业链,让竹编手艺成为乡亲们致富的载体和乡村振兴的依托。各级政府、各类文化单位要出台相关政策,搭建文化平台,可以将老手艺与打造乡村文旅景点相结合,将老手艺融入乡村特色、乡愁记忆、乡村文化,为百姓铺平致富道路,让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如果说老物件里有时光的味道,那么老手艺就是历史的馈赠。老手艺不仅代表着过去,更属于现在与未来。在消费文化与潮流文化的加持下,一项项传统技艺一定会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与创新,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