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沙北县委旧址。
中共沙北县委旧址内部陈设。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实 习 生 张爽爽
在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曲阳路与官道交叉口附近,有一栋两层古楼屹立在村庄中,好像穿越时空而来。一砖一瓦、一物一件,让人遥想峥嵘岁月,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6月27日,记者到裴城村进行了探访。
今年66岁的杨合兴是裴城村人,多年来致力于该村的党史研究推广工作。他告诉记者,1947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国民党反动派节节败退,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10月,陈谢大军主力先后解放了叶县、襄城县,11月解放沙北。后豫、陕、鄂五地委专署在郾城、舞阳、临颍、许昌、襄城交界处,筹建临时特委,建立中共沙北县委,配合陈谢兵团解放郾城、漯河。起初沙北县委设在当时的襄城县,后因安全问题迁往裴城村一农户院内。由于当时国民党残余势力猖狂,出于安全考虑,搬到了裴城村官道中心十字路口西这座临街老屋中。
中共沙北县委之所以设在这里,从地形看,这里是龟背形地势,中间高四周低。这栋老屋是附近的最高点,四周有寨墙,墙内有内濠、墙外有外濠,易守难攻。另外,这栋老屋东西南北都有长街,商铺林立,比较热闹,国民党残余势力不敢公开在这里活动。
中共沙北县委下辖大张、范湖、纣城、北舞渡、麦岭、台王6个区委。当时繁城也建了区,但未建区委,也隶属沙北县委。各区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剿匪、起枪、征兵、征粮、土改、支前等。中共沙北县委建立后,领导当地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特别是成立了一支地方武装——路西支队。打恶霸、杀土匪,对扩大正规部队的武装力量、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和地方政局稳定,路西支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47年冬,裴城村解放。1948年4月,郾城县第一次解放;5月,中共郾城县委建立;8月,郾城全境解放;12月,沙北县建制撤销,所辖地区分别划规原属,沙北县委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去年6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沙北县委旧址完成修整正式对外开放,和苏进故居一起成为我市红色教育基地、党史研究中心和红色研学基地。
6月27日,记者走进中共沙北县委旧址,8个大红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室内老式桌椅上摆放着电话、煤油灯、烧水壶等物件,墙壁上悬挂有中共沙北县委员会组织结构、沙北县民主政府组织结构、沙北县大队组织结构和解放战争时期郾城县党组织分布示意图。透过这些,我们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在这里开会讨论土地改革,商讨对敌策略,研究打恶霸、杀土匪的行动方案,一下子把人拉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每一座红色场馆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如今,中共沙北县委旧址已经成为集参观、学习、观摩、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党性教育基地,也是广大党员干部追寻初心的地方。对外开放一年来,几乎每天都有干部、群众和学生前来参观。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两万余人次。
“今天是我第一次参观中共沙北县委旧址,通过对它的了解,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在战火纷飞年代的铁血革命征程,感受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很受鼓舞。”前去参观学习的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刘静说。
历史照进现实,奋斗点燃梦想。“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将该旧址打造成更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裴城镇党委书记李铸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