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子恒
暑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7月10日,记者采访了市水文局志愿服务队队长杨斌。
杨斌告诉记者,野外的河流、沟渠、池塘、水坑、水库、橡胶坝,还有夏季暴雨后的积水道路、积水涵洞都是危险水域。他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溺水事故进行梳理后发现,大多数溺水事故发生是因为未成年人脱离家长的监管,私自到河流、池塘、水库等危险水域游泳或戏水。尤其是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管,更容易涉险。
“如果遇到同伴落水,不要通过下水、手拉手等危险方式救人。这样容易发生连环溺水的悲剧。这时,可以向周围呼救,并拨打救援电话,寻找能增加落水者漂浮时间的物品抛给落水者,或者寻找长树枝、长竹竿俯身趴下将落水者拉上岸。”杨斌说。
杨斌强调,未成年人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因此,预防未成年人溺水,关键在家长。家长应切实担起责任,按照“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要求,看管好孩子,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如果孩子想和伙伴去这些危险水域周围玩耍,一定要及时阻止;如果孩子迟迟未归,要立即寻找。家长带孩子在水域附近游玩时,视线一定不要离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