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旭
提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店菜刀,很多市民并不陌生,甚至家中厨房就有一把。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马店菜刀的故事。日前,记者来到源汇区空冢郭镇马店村,探寻马店菜刀的前世今生。
记者在马店菜刀展览馆了解到,马店菜刀锻制技艺从南宋传承至今,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岳飞率部驻扎郾城,军械库设在今马店村附近。金兀术为了击败岳家军,亲率1.5万余骑兵,从汴梁南下,直扑郾城。岳飞将佩刀悬挂于营帐外,以严明军纪,并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取得了郾城大捷。
郾城大捷后,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岳飞死后,岳家军解散,其中一名兵器工匠马姓师傅留在郾城,以打铁为生。后来家族人数增加,此地更名为马店村。元代末期,马家人为起义农民提供武器,几乎满门遭屠戮,幸存者将打铁技艺传承了下来。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宁姓族人从山西大槐树移民到马店村,承袭了打铁技艺。
清道光年间,由于兵器打造受到政府严控,宁姓族人改制民用刀具,锻制家家户户都需要的菜刀。
记者见到马店菜刀第五代传承人宁俊生时,他正在挑选原材料。“制作马店菜刀时,一盘炉一般有4个人操作,分别负责掌钳、打头锤、打旁锤、拉风箱,分工明确。掌钳师傅是总指挥。”宁俊生说。
宁俊生向记者简单演示了马店菜刀制作的过程。马店菜刀的制作十分讲究,分为选料切割、开槽夹钢、熟火成型、裁边端平、戗刀找钢、磨边整形、淬火正直、冷打钢印、磨刀开刃、加把包装十道工序。
其中,淬火是最关键的一步,由经验丰富的掌钳师傅决定火候大小。“所谓淬火,就是将已经成型的菜刀再次放入火中淬炼,随后在水中冷却。菜刀是否锋利、耐用,全由淬火技术决定。”宁俊生说。
制成的马店菜刀刀身长二十多厘米,刀背厚、刀身薄、刀刃利,且能一刀五用,即前切、后砍、中间片、背砸骨、柄捣蒜。
从20世纪70年代,宁俊生开始从事菜刀制作,至今从未间断。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78年到郑州推销产品时的情景。
“我把刀放在客户那里让他们用。过一段时间,我再去取。客户感觉不错就买,感觉不合适我就把刀带走。”靠着这样的销售方法,宁俊生的产品销往山西、湖北、河北。“那时候我雇了七八个人,一天能做50把刀。每次外出销售,我都拉着上千把刀,每把刀卖4块钱。”
直到20世纪90年代,马店菜刀仍畅销,全村最多时有40多家作坊制刀。但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一代有了更广阔的就业天地,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马店菜刀锻造技艺曾面临即将失传的尴尬境地。最低谷时,全村仅剩4家作坊。
驻村第一书记魏建民表示,为了保护传统文化,马店菜刀在2012年成功申报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名声大噪,而马店村人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热情也再次高涨,从事制刀的村民逐渐增多。近年来,制刀传承人不断改进技术,拓宽销售渠道,马店菜刀年销量达到3万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