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玲玲
今年以来,郾城区按照全市创建工作总体部署,持续巩固创文成果,推动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新成效。
7月11日,记者到郾城区实地感受创文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日间照料中心
让老年人生活更精彩
当天下午3点多,天气炎热,记者走进郾城区沙北街道海河社区阳光世纪苑日间照料中心,一股凉意扑面而来,老人们在这里免费享受着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葫芦丝班的学员认真地练习吹葫芦丝,老党员聚在一起学习党建知识,几名老年人惬意地享受着志愿者提供的修脚服务……
“我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这里的。退休的姐妹们聚在一起,每天在这里看书、学吹葫芦丝,非常充实。学习之余大家聊聊天,可开心了。”谈及老年生活,海河社区老年大学葫芦丝班班长田爱玲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截至目前,她已经学会吹几十首曲子了。
记者了解到,该日间照料中心自2020年开始运营,由海河社区提供场地、市幸福沙澧社区服务中心负责运营,为老年人提供周到、细致的身心保健、送餐上门、文化娱乐等服务。
“一开始,只有几个人维持中心运营,后来志愿者越来越多,一些身体好的社区老人也参与进来。”市幸福沙澧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赵丽秋说,依托照料中心而引进的老年大学开设了葫芦丝、形体、戏曲、非洲鼓等13门课程,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在这里,老年人就是自己的主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乐趣。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大家的努力,让老年人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生活。”赵丽秋说。
背街小巷改造
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当天下午,在龙塔街道黉学街,施工人员正在整理空中管线。整理后的线缆捆扎整齐。白墙灰砖,地平路净,环境优美,一面面仿古墙体,一块块浮雕,令整个街道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黉学街因一座明代文庙而得名,上百年来被认为是郾城的‘文脉’所在。”龙塔街道创文办工作人员许嘉益说,以前,这里路面破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管线凌乱,环境脏乱差。从2019年开始,龙塔街道把背街小巷整治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特别是针对黉学街的改造问题,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最终筹措资金400万元,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模式,以中国汉字文化名城为主线,以“郾城八景”为特色,结合周边龙塔古篆、许南阁祠、八角琉璃井、文庙大成殿、忠义街、镇河铁牛、城隍庙、赵伊坪故居等文物古迹、人文历史,实施残墙修补、地面整修、排水疏通、绿化亮化、仿古整修等工程。在施工期间,群众自发行动起来,主动清理杂物、打扫卫生。4个月后,改造工程顺利完工。现在的黉学街已经成为一条亮丽街巷、一个“网红景点”,受到居民的一致称赞。
社区艺术团
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一声布谷啼,春风十万里。枝头桃花红,陌上杨柳绿……”当天下午,在嵩山社区活动室,该社区花儿合唱团的成员正在练习歌曲《春风十万里》,优美的旋律令人陶醉。
“我们每周都来这里上声乐课、练习合唱。每次来这里唱歌,心情别提多美了。”今年59岁的王芳兰说,“非常感谢社区给我们提供的场地和各种服务,也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据嵩山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烁介绍,围绕创文工作重点,他们依托社区阵地,做到场所管理有制度、项目有规划、活动有记录,分别组建了老年合唱团、舞蹈队、大提琴队、非洲鼓队、模特队等,定期开展业余文体团队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些常态化开展的文艺活动,拉近了我们和居民的距离,增进了感情,得到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们组织社区艺术团采用文艺会演的方式进行创文宣传,大大提高了群众对创文的参与率和知晓率。”杨烁说。
文明实践站
搭建共建共管共治平台
在龙塔街道金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记者在“510”圆桌会议议事情况公示栏上,看到了7月份的一条议事记录:议事内容是三元里小区无充电桩,飞线充电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业主强烈要求安装充电桩;处理结果是居委会同相关部门协商,在车棚里安装智慧型充电桩,解决小区业主无处充电的烦恼。“居民有问题向我们反映,我们就要在第一时间召开会议进行解决。”金牛社区党支部书记杨草原说,他们实行“510”圆桌议事制度,即党员代表、栋巷长、网格员、网格长和社区第一书记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实现党群关系零距离,建立平等、开放、务实的党群共商共议关系。
杨草原告诉记者,“510”圆桌议事制度是他们构建共建共管共治模式的举措之一。去年以来,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基层治理模式,形成了党建引领、条块联动、各方协同、群众参与的基层网格化精细管理新模式。“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总结经验,让辖区的优秀志愿者参与文明创建工作,成为创文攻坚的主力军,并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社区文明创建工作。”杨草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