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丹
通讯员 张新前
市区人民路是市民李女士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以前在这条路上骑行,她总要两眼紧盯路面,小心翼翼地绕开路面上一个个凹陷不平的窨井盖。
“原来这条路上有不少下沉式窨井盖,有的井盖低于路面十多厘米。大家骑电动车经过时,轻则颠一下,重则翻车。”李女生说。
记者采访时发现,窨井盖缺失、破损、变形、错位、下沉、凹凸不平等现象比较常见。一些“带病”的窨井盖既影响了市容市貌,又给群众的出行带来安全隐患。
如今,这些“问题窨井盖”已经得到整治。记者在现场看到,新换的井盖周围路面非常平整。
“小井盖”为何成“老大难”
遍布城区的窨井盖涉及单位广、数量多。
“部分权属单位重使用、轻管理,日巡视制度、紧急抢修预案制度落实不到位。多家管线单位共用的窨井盖出现问题时,容易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现象。”召陵区城市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部门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是造成窨井盖问题多发的主要原因。
列入民生实事
关注“脚下安全”
小小窨井盖,关乎大民生。2021年,市委、市政府将窨井盖专项整治工作列入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印发了《漯河市城市公共区域窨井盖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以下简称《方案》)。2022年,窨井盖专项整治工作再次被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实事。
去年,召陵区投入200万元,用于守护百姓“脚底下的安全”。全区共普查确权窨井盖25027个,其中“问题窨井盖”1667个。截至去年10月底,全区累计整治“问题窨井盖”1183个,超额完成窨井盖整治提升任务。另外,该区为1417个窨井盖加装防护网,并安装二维码确权标识牌3239个。今年,该区的窨井盖整治提升任务是700个,上半年已对2693个窨井盖完成整治,其中公共区域窨井盖2464个(新型井盖更换549个)、非公共区域窨井盖229个,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按照《方案》目标,2021年、2022年、2023年,我市须分别完成40%、40%、20%的“问题窨井盖”整治任务,建立起“一路一档案、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权属”的电子档案。整治后的窨井盖将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即统一规范的窨井盖标识,包括编号、类别、产品型号、执行标准、规格材质、承载等级、生产日期、管理单位等信息。
“通过集中整治,去年以来,全区没有发生一起因窨井盖损毁、缺失引发的安全事故。”召陵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说,今年上半年,全区已超额完成今年的整治任务,公共区域“问题窨井盖”基本清零,非公共区域“问题窨井盖”得到有效治理。
坚持各负其责
避免“九龙治水”
针对以前窨井盖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九龙治水”情况,《方案》要求,按照“谁所有、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确定权属,建立专项整治工作台账,协调联动,共同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在严格落实《方案》要求的基础上,召陵区积极探索运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创新管理模式,逐步推广应用具备防盗、防滑、防移位、防沉降、防坠落等功能的智慧化窨井盖,增强窨井盖安全性。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窨井设施整治提升行动进一步走深、走实,与市数字化平台联网,加快安装智慧化窨井盖。”召陵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