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倾力打造乡村美丽廊道。深化“1511工程”,以乡村振兴“十朵金花”、示范乡镇、示范引领村建设为重点,打造“东西联合、南北贯通”人居环境精品示范线。
强化机制保障,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聚焦“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实现‘四起来’”目标任务,在全县实施“1133”机制工作法(1个组织、1个责任体系、3项制度、3项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一是成立1个组织,即在村里成立美丽乡村理事会或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负责检查卫生和“五美庭院”“门前三包”先进户评选等,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人干、有人管。二是完善1个责任体系,即“1+6”体系(“1”就是实行网格化管理,各乡镇管理片区分包班子成员、村干部、组长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网格长;各级网格长统领路长、田长、巷长、河长、坑塘长、园长 “六长”)。三是落实3项制度,即“门前三包”制度——要求门前无垃圾杂物、无污水、无污垢、无严重积尘,卫生设施完好整洁、无破损;评星积分制度——对“门前三包”做得好的进行星级评定,量化积分,给予兑换奖品奖励;环卫适当付费制度——积极推行适当付费制度,增强群众责任心,调动群众保持环境卫生、监督环卫保洁的积极性。四是完善3项机制,即常态化检查评比机制——常态化推进一周一暗访、一周一排名;环卫监督员奖惩捆绑机制——将保洁公司垃圾清运情况与环卫监督员工资绩效挂钩,避免监督员形同虚设;群众随手拍举报奖励机制——县、乡(镇、街道)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班设立举报邮箱,逐一核实群众反馈的问题,确认属实的,给予举报人奖励。
坚持移风易俗,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抓共建共享。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共治、共建、共享。除陈规陋习。持续开展“五好家庭”“美丽庭院”等评比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树文明新风。持续开展“五面红旗”村争创评选活动,深化富裕宜居、文明守法“双示范村”创建,持续创新开展“五面红旗”村争创活动,全面激发各乡(镇、街道)以及各行政村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积极性。
韩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