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红
近年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推动市场监管“争先进、走在前”的工作思路,把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作为最高层次的载体,用精神文明建设新成效推动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项业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21年,该局食品行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的经验和做法得到国务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肯定,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全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试点市、个体工商户发展联系点,被省市场监管局确定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市;商事登记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信用分类+双随机”监管获河南省优秀改革成果奖;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位居全省第一。
打造创建品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紧扣行业特点,引领文明消费风尚,开展了“质量检测机构开放日”“你点我检”和“我发布、我推荐”等食品安全活动,积极倡导科学消费理念。立足行业职能,推动社会文明诚信共治共建,强力推进“阳光厨房”建设,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倡导公筷公勺、文明用餐、光盘行动,使餐饮服务单位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探索监管新模式,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信用监管为基础、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市场主体监管“一张网”,助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新建8个食品安全和知识产权维护“说文解字”主题公园,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食品安全县(区)创建全覆盖;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活动,让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文明经营理念深入人心。
转变机关作风,服务经济发展。对人员在岗、节假日值班值守、公车封存、疫情防控、投诉处理等开展督查检查。科级以上干部每人结对帮扶一家重点企业,对接一家新招商引资企业;为35家倍增企业和107家亿元企业提供了精准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25个。建立“万人助万企”工作专班,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81个。实行“一把手坐窗口”制度,各级“一把手”每月定时到行政服务大厅坐班一天,现场办理业务,推动干部队伍作风持续好转。
建立网格化管理新模式,解决难点问题。建立市局、分局、基层所三级分包机制,县级干部为一级网格长,分局班子成员为二级网格长,基层所长为三级网格长。依托网格建立了56个“三小”门店工作微信群,重点解决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实现了市场监管“一张网”,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
创新监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突出企业开办高效便捷,推动企业开办在全省率先进入“一表填报、一网提交、一窗通办、一次不跑、一分不掏、一天办好”的“一时代”。在全省率先开通企业“一窗通”线上帮办平台、创建“漯河商事登记一点通”公众号,实现“事项申请不出门、办理过程尽掌握”。在市、县(区)设置“全市通办”专窗,实现“远程事项就近办”“跨县区事项一窗办”,有效破解企业开办的地域限制、层级限制、程序限制等难题。
开展食品安全提升行动,维护“舌尖上的安全”。打造“互联网+监管”平台,先期105家食品企业进入该平台。在全国率先发布了《高直链玉米抗性淀粉(RS2)》《魔芋即食食品》等八项团体标准,推送“数说食安365”20余篇,培养学校首席食品安全官200多名,对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校园食品和“三小”企业开展专项整治,整改问题130多个,确保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
加强电梯安全监管,保障群众安全。加大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检验电梯3781台,排查整改安全隐患82处;我市96333电梯应急救援系统与“政务云”实现对接运行,在全省率先上“云”。电梯应急救援平均用时15.6分钟,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
开展“暖企”行动,为企业发展添活力。通过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帮助52家企业实现融资借贷24.5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展商业银行收费专项检查,发现、纠正我市商业银行违规收取财务顾问咨询费、评估费、保险费等行为,退还245家企业4447.48万元,减轻了企业融资负担,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