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9月16日 星期

王拱璧 从漯河走出的乡村教育家


■本报记者 张丽霞

“我今年94岁,是王拱璧先生的学生。我希望更多人了解家乡的这位教育界名人,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9月14日晚,记者在解放路幸福春天小区窦克武家中,听他讲述王拱璧先生的事迹。

窦克武老家在驻马店市上蔡县。小学毕业后,因县城中学的学费较高,家里拿不出钱,他在家待了几年。1947年至1952年,他去了学费较低的青年中学读书。进入青年中学第一年的第二学期,窦克武被推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经常与校长王拱璧打交道,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1886年9月17日,王拱璧出生于西华孝武营村(今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青年村),1976年3月27日在郑州病故,享年90岁。

王拱璧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学业超群,17岁中秀才,18岁被保送至河南学堂。他思想激进,追求进步,立志报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他是中国早期民主同盟会会员,1917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中,他两次归国,参加反帝爱国活动。他撰写发表的《东游挥汗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归国后,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他在家乡创办了青年公学(后改为青年中学)。

1929年至1949年,他一直在共产党的指导下工作,为革命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王拱璧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是中国近现代乡村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开创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先河。他将一生的主要精力贡献给乡村教育事业。1912年起,他先后创办了6所学校,在17所学校任教。他在河南大学任教达10年之久,在家乡倾尽家产和精力经营青年公学40年之久。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思想、新见解、新方法,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晚年,他将全部精力贡献给河南省图书馆事业。

王拱璧对许多学科有独到的见解,一生撰写了500万余字的文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世纪3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进步学者实藤惠秀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介绍王拱璧在日爱国活动达十几处。日本进步学者小野信尔的《五四运动在日本》一书,介绍了王拱璧在日爱国活动和学术活动。

1984年,窦克武立志研究王拱璧的生平事迹。30多年来,他发掘史料,发表大量论著,给900多名校友写信,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赞助。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广大校友的共同努力,王拱璧塑像、纪念碑及尊师亭相继落成。

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七大乡村教育家,分别是王拱璧、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雷沛鸿、俞庆棠。其中,王拱璧是乡村教育的开拓者,并且在乡村办学时间最长,成绩最突出。2005年,著名史学家张岂之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学案》系统地介绍了民国时期16位著名教育家,王拱璧是河南省唯一一位。

1961年,受新华社记者邀约,王拱璧写了《我在辛亥革命中的经历》。同年,他代表河南省赴京参加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活动。

窦克武说,1984年至今,他对王拱璧的研究逐步深入,社会各界对王拱璧先生的认识也更加全面。王拱璧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人民教育家、进步学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值得人们永远纪念。

今年9月17日是王拱璧先生诞辰136周年纪念日。“当天,我市将举行系列纪念活动。我希望更多人了解他为教育事业做的贡献。”窦克武说。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