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中国农民丰收节于2018年设立,时间为每年的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及全社会对广大农民的尊重和对农业农村的重视。
“丰收”一词,从1700多年前的晋朝开始,一直沿用至今。晋朝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广譬》中就有“而凡夫朝为蜩翼之善,夕望丘陵之益,犹立植黍稷,坐索於丰收也”。元代王恽的《劝农诗·粪田》中有“田果粪馀根本壮,纵遭水旱亦丰收”。上世纪30年代左翼剧作家洪深创作的颇负盛名的《农村三部曲》中的《香稻米》第一幕中有这样的台词:“今年却更当‘报谢’了!像这样的丰收,确是少有。”……丰收是广大农民自古以来的期盼。
秋分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恰好在“立秋”到“霜降”这段时间的中间。秋分前后,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华北地区有一句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将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每年的秋分,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更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农耕社会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被视作国泰民安的“标配”。千百年来,农民们把丰收寄希望于天,希冀“风调雨顺”。北京的天坛,就是历代帝王祭天、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
中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古代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品尝美食等活动,人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中华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顺应天时的自然意识、和衷共济的伦理精神、时和岁丰的生活理想、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的观念,以及朝耕暮耘和励志勤学的态度。不论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还是耕读传家的家风传承;不论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务农之苦,还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耕作之乐;不论是“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的朴素向往,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美学,我们的先人在数千年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悠久的农耕文化。“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丰收意味着团圆,寄托着人们对红火日子的期盼。岁稔年丰、天心月满,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美好期冀,是一代又一代人形成的共同社会心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国家之名庆祝丰收,是对勤劳耕作、崇尚美好等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复确认,是对农耕文明中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积极元素的热情呼唤。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农耕文化的长河中,农业、农村、农民是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助等精神和品质的承载者。向农民致敬,为丰收礼赞。让我们在庆祝丰收的喜悦里,细细咂摸农耕文化的香醇,让广袤的乡村更加生机勃勃,让乡亲们的日子更加幸福红火。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