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9月19日 星期

沙河调中的“单鞭戏”


张三旺在《韩信拜帅》中饰演韩信(资料图片)

■余 飞

戏剧观众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吃包子吃馅,看戏看旦。”意思是看戏要看女演员为主的戏。然而,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最初是没有女性从业的,剧中需要的女性由男演员来饰演,这在梨园行有个专用词——反串。

后来,为了迎合观众的需要,戏曲演出团体慢慢变成以女演员为主。再后来,由于女演员深受观众欢迎,旦角在演出团体中的地位取代了生行(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甚至在舞台的后台让演员落座休息的箱子中,排在第一的必须是剧团或戏班里的“头牌”旦角。可见旦角对于一个演出团体是何等重要。

可这样的情况在豫剧沙河调的演出里却被颠覆了。过去沙河调演出团体也和其他剧种、流派的演出团体一样没有女性从业者,演的大多是“外八角”(以男角为主)戏,即便戏里需要坤角(戏剧女演员),也是由男性反串,有的剧目干脆就没有旦角出现。

豫剧沙河调现在还在演出的有两出戏,一是《黄鹤楼》,一是《韩信拜帅》(又叫《斩英盖》),这两出戏里没有一个旦角,也就是“单鞭戏”。

《黄鹤楼》讲述的是东吴为讨荆州,邀请刘备过江赴宴并企图绑架他,结果未遂的故事。《韩信拜帅》表现的则是汉高祖刘邦为了留住韩信,怒斩百般侮辱谩骂韩信的大将英盖,并筑台拜韩信为帅的故事。

这两出“单鞭戏”从前在漯河可谓家喻户晓。就是这两出没有一个旦角的戏,成就了贾窝、夏安澜、张三旺等沙河调名家。

据张自力老先生说,《韩信拜帅》最早出现在漯河舞台时,由“四街戏”著名武生贾窝先生领衔演出,他在戏中对韩信的角色塑造可谓冠绝一时。而和他同台演出的均是当时的名家,如小生“王派”创始人王素君先生的启蒙老师曹子道、有着“活判官”之称的李顺和曹江等。在戏中,各位名家都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想不让观众叫好都难。

说起《韩信拜帅》,就不能不让人想起召陵拐张的花脸名家张焕章。据说,张焕章自幼从父学艺,后其父贫病交加而亡。因为对唱戏这个行业失望,他一气之下便将自己的行头随父下葬,并发誓此生再不唱戏。后来有人邀他参演《韩信拜帅》中英盖一角。出于对戏剧与生俱来的热爱,他又从父亲坟中把自己的行头扒出,出演了这个角色。

《韩信拜帅》在漯河由几代演员接力传承,沙河调名家李凤选、夏安澜、张自力等均在《韩信拜帅》中扮演过不同的角色。

20世纪80年代,由几代沙河调名家精心打造的《韩信拜帅》已经在舞台上绝迹。曾亲自参与演出该剧的张自力老先生仔细分析了时任漯河豫剧团团长的张三旺本身具备的各项能力,建议他复排该剧。张自力凭着记忆搜寻几代名家的演出情景,还专程去向曾经参与演出该剧的李凤选先生、张焕章先生等老艺人请教,共同完善《韩信拜帅》剧本,并由他亲自执导、张三旺领衔主演。于是,在漯河舞台上消失多年的沙河调经典剧目《韩信拜帅》重新出现在观众面前。

许多老观众大概不会忘记,在河南省于20世纪80年代举行的流派会演中,贾窝先生的得意弟子刘法印就是凭一出《黄鹤楼》大放异彩、折服业界的。张三旺不但继承了《黄鹤楼》,还继承、发展了凝聚几代沙河调名家心血的名剧《韩信拜帅》,使这部沙河调传统剧目至今仍活跃在沙河流域的舞台上。

其实,在沙河调传统剧目中,类似《黄鹤楼》《韩信拜帅》这样的戏还有许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剧目都因为没有进行整理和有效传承而渐渐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整个豫剧界的无奈和遗憾。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