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北附实验学校提供
■本报记者 李文姣
蒋彦大四暑假时曾在农村小学支教,那时便萌生了当一名好老师的念头。大学毕业后,她正式成为一名数学老师。从初为人师时被家长质疑太年轻没有经验,到现在成为漯河北附实验学校小学部的数学教研组长。一路走来,蒋彦始终怀着一腔热血,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耕耘着。
今年,她担任五年级的数学老师,深受学生的喜欢。一下课,学生们总是围在她身边叽叽喳喳说着趣事,又或是与她讨论刚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蒋彦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摸索,从“满堂灌”、重复讲解知识点,到根据班级学情进行因材施教,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再到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现在,蒋彦在课堂上严格按照“三不讲,一细讲”原则,即全班都会的不讲,看书能解决的不讲,学生能合作解决的不讲;当错误率达30%以上时,要掰开揉碎了讲。
蒋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她说,只有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断优化设计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有效引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会学、学会。蒋彦的教学方法不仅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还为她赢得很多荣誉。她所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荣获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三等奖,执教的《圆的认识》荣获河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三等奖,执教的《圆的认识》《倍的认识》均荣获市级优质课二等奖。她个人也被评为源汇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先进个人。
2017年9月,蒋彦开始当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她严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建立班级管理制度,找合适时机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周末,她会和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到家校合作。
她的班里有一个男生,高高的个子,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情绪容易失控。对待这个男生,蒋彦没有采用批评与镇压的方式,而是耐心引导。在教学楼二楼的走廊上、蒋彦的办公室里、餐厅里、宿舍里都会出现他俩的身影。蒋彦站在个子比她高不少的男孩面前,仰着头给他讲道理、分析事情的利弊关系,努力让他自己意识到问题出在哪儿。在蒋彦的努力下,这个男生逐渐有了变化,站队时会帮助前面同学整理衣服领子,在餐厅会细心收盘子、擦桌子,和同学的相处也越来越友好,在家里也能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正是这个学生的变化,让蒋彦意识到,班主任更要用心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她说:“因材施教不是一句空话。教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可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