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明 口述
本报记者 于文博 整理
张长明,市杂技艺术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豫剧板胡艺术中心漯河中心理事长。
张长明生于1968年,10岁开始学习板胡演奏,1984年进入市豫剧团,1988年考入安阳文化艺术学校,1991年毕业后回到市豫剧团工作成为首席板胡,曾为《台北知府》《白莲花》《白发亲娘》等剧进行音乐设计,荣获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音乐设计一等奖、优秀乐手奖,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音乐设计奖,第六届河南省红梅奖大赛金奖,第六届河南省专业声乐器乐大赛二等奖等。
如果剧本是一部戏的根,那么音乐就是这部戏的魂。沙河调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受当地民俗、方言、民歌小调、居民生活习惯、艺人自身条件的影响,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改进、实践,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程式。
沙河调旋律平直、节奏紧凑,因为腔直弯少,艺人称其为“硬弓大调”,观众也常评价其“紧凑可口,过瘾解渴”。沙河调男性角色唱腔泼辣,演唱时字多腔少,嗓音宽厚洪亮、略带沙音;开口唱戏如惊雷骤起,每句腔尾拖腔不长,有一鸣惊人之势;演员越唱节拍越快,句句相连,最后甩腔,必定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旦角(多为男性扮演)多用上额共鸣,唱时鼻音较多。
沙河调唱腔地方色彩浓厚,活泼婉转、激越嘹亮。板式主要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和飞板四大板类。在演唱时,演员可根据剧本规定的情景,结合人物思想感情予以发挥。沙河调常用二本腔演唱,在传统唱腔中有一些习惯,比如慢板转流水板都在上韵开始;二八板常连在一起唱,不是一唱一托,减少了过门的重腔,使得唱腔乐句紧扣等。
“搬板凳”,也有人称为“上板凳”,是沙河调独特的一种板式,据说是沙河调一代演员创造的。沙河调的传统剧目中几乎都用到了“搬板凳”。“搬板凳”旋律简单、平直,节奏紧张明朗、规律性强,善于表现强烈的斗争气氛。它的句式一般是上韵六字、下韵七字,但也有反常的字句出现。
好戏离不开演员的表演。早些年的演出因为没有扩音设备,全凭演员的嗓子唱,调子要比如今高出一个调。学员开始学戏时首先要学好腔,每天喊腔,不能间断,要练到嗓子能久唱而不疲不哑。沙河调一些老艺人能在舞台上连续唱一两个小时,若有转场就要连续演唱,艺人谓之“连灯拐”(即通夜不停戏)。
“我从小听着沙河调长大,也为一批沙河调剧目进行过音乐设计。沙河调独特的音乐魅力给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我希望能有更多沙河调剧目被搬上舞台,与广大观众见面。”张长明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