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2年11月7日 星期

石墓潭和东西不羹城的传说


东不羹城遗址。刘海欣 摄

■余 飞

前不久,文化学者王耀甫先生告诉我,舞阳县章化乡现存一段春秋战国时的楚国边城东不羹古城墙,我们便结伴去东不羹城旧址觅古。

章化乡文化站站长刘海钦得知我们去领略古文化遗存,当即放下手头工作来做向导。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沿河堤去看了一段楚古城墙。

在那段并不比平地高出多少且只有200多米长的田埂上,我们丝毫看不出当年楚国边防重镇的雄风。数株野生酸枣树随风摇动,似乎在向人们讲述这里曾经战旗猎猎、刀光剑影的往昔。

离这里不远,便是传说中的石墓潭。

王耀甫先生告诉我,河堤下边的那些石头都是先民通过沙河从遥远的山区开采并船运而来,堆积在那里,目的是为了抵御洪水,却演绎出石墓潭和东、西不羹城的美丽传说。

东不羹城现为前、后古城村;西不羹城在章化乡西部,紧挨着襄县。二城旧址距舞阳县城30公里,紧依沙河。

据史料载,东、西不羹城始建于战国,为楚国最北端的军事重镇。楚平王曾派其弟弃疾镇守此地。弃疾在此修建了楚都才有的章化台,章化因此得名。

关于东、西不羹城,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左传》载:“楚筑不羹,有东西二城。”又:“楚筑二不羹,屯兵以拒中夏。”

因时间的原因,我们没有来得及去西不羹城旧址。

东不羹城位于汝河(现沙河)与灰河交界处,地势险要,风景优美。从军事角度看,沙、澧、灰三河为天然屏障。城池在沙河南岸,依河顺势而建,略呈三角形。城周长5.5公里,现存高度1米~1.5米。为防水患,楚在城墙西北角筑长1公里的巨石大坝,河下为深潭,名曰“石墓潭”,传说是楚平王的葬身处。

楚平王是不是葬在这里,史考无据。但这里却流传着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

楚平王有子,幼时不肖,凡父王交办之事他都是反向而为。楚平王自知儿子秉性,临死前认为儿子一定会违逆自己的意愿,就让儿子把自己葬到最低的地方。按他对儿子的了解,事事都忤逆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把他葬在最高的地方。然而,他不知道儿子早对自己幼时的忤逆行为悔悟,决心不折不扣地执行父王的临终遗愿。他听说东不羹城水下有百尺深潭,便派人运来许多石头,并在水下修建了陵墓,然后把楚平王葬在里面。于是,就有了传说中的石墓潭。

其实,楚平王若真的葬在水下倒是他的造化,这样他就不会被伍子胥从墓里挖出来鞭尸报仇了。传说仅是传说,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自战国至东晋,这里一直是舞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后燕慕容氏耕于定陵时,东、西不羹城已历经六七百年。在城内出土了大批战国至晋代的文物,主要有青铜剑、剑范、铜壶、郢爰、王铢钱等,对研究楚在舞阳的军事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56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试掘,在城西北部发掘出五角陶制涵管45段以及小铜镞、小金粒等,还在城内采集到大量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文物,主要有青铜剑、铜镞、郢爰、剑范、蚁鼻钱、铲币、半两五铢、小编钟、铜壶等。

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1年),东不羮城城池被毁,迁址于北舞渡。

后来,东不羹城得名古城,后又分为前、后古城行政村。后古城村于2001年被省政府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经辉煌的东、西不羹城在今天依然闪耀光芒。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