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1月7日 星期

立冬的民俗传说


在汉朝的时侯,北方匈奴恶寇经常骚扰边疆,打家劫舍,巧取豪夺,迫使百姓提心吊胆,昼夜不得安宁。当时,在匈奴恶寇部落中,有浑姓和屯姓两个首领,心狠手辣,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十分凶恶残忍。男女老少对这两个魔鬼痛恶至极,恨不得拔皮剜肉,却没有任何打击报复他们的办法,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字形状,取“浑"与“屯”的发音,称为“馄饨”,表示吃掉浑姓与屯姓这两个匈奴恶寇首领,祈求能平息结束战争戡乱,过上太平安宁的日子。因为父老百姓用肉馅包“浑、屯”正好是在11月7日立冬这一天,“立冬”吃“馄饨”的民间风俗习惯就沿袭到现在。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无人管”是流传民间立冬吃饺子的谚语。立冬吃饺子也有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

在东汉的时候,出生在南阳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警世名言。他曾经身处异地长沙任太守,后来访病施药,大堂行医,毅然决然地辞官回家,为父老乡亲治病。他返回家乡的时候,正好是寒冷的立冬这一天。他看到故乡南阳白河两岸的乡邻百姓衣不遮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有很多男女老少的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过了一会,他就立刻叫来弟弟,在南阳东关郊外搭建起临时帐棚,支起大铁锅,把羊肉、辣椒、生姜等一些驱寒暖体的药材放入铁锅的水中大火煮熟,捞出来切碎,用棉纱布包成像耳朵形状的小包,再放进铁锅里熬成汤,做成一种名叫“驱寒矫耳汤”,盛在碗里,分别送给冻烂耳朵的父老乡亲,免费服用。服饮过“驱寒矫耳汤"的乡亲们,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烂的耳朵很快就被医治好了。

从此以后,每到立冬这一天,人们就模仿做“驱寒矫耳汤”服用,形成了“捏冻耳朵”这种风俗习惯。药包形状像“耳朵”,“耳朵”形状像“饺子”,所以称“耳朵”为“饺子”,逐渐形成了现在立冬吃饺子的民间传统风俗习惯。

民间传说,汉代时期,汉高祖刘邦在立冬这一天,带着五六位手下宦官,吃了名铺商号樊哙煮的狗肉,觉得狗肉的味道特别新鲜解馋,腿脚手臂发热,全身出汗,赞不绝口,命令侍从拿来笔墨,挥毫为樊哙题写牌匾。从此以后,民间普通老百姓就效仿刘邦,在立冬这一天吃狗肉,没有狗肉吃的人们,也想办法买些羊肉或牛肉吃,用来祈祷来年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这就是现在立冬吃狗肉民俗习惯的由来。

根据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有一位叫共氏的人,他的儿子不学无术,好吃懒做,明偷暗抢,欺行霸市,打男骂女,白吃白拿,横行乡村,作恶多端,暴死在立冬这一天。这个恶棍死后,变成了一个身患传染疾病的魔鬼,继续残害当地老百姓。但是,这个恶棍疫鬼最害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立冬这一天熬煮赤豆,吃赤豆粥,用来驱避疫鬼,祛病防灾,祈祷身体健康,希望日子安宁太平。从此以后,江南水乡的人们,就在立冬当天的夜晚,全家欢聚一堂,共同吃赤豆糯米饭。

至今,我国大多数地方还沿袭着立冬吃馄饨、吃饺子、吃狗肉、喝红豆粥的传统民间风俗习惯。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