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调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季节也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同时,要注意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导致闭藏的阳气频频耗伤。冬季应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蓍积。虽然天气寒冷,也应在白天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适当运动防感冒
在五行中,心脏属火,肾脏属水,而冬季水比较旺,所以心脏或者肾脏欠佳的人要更加注意保养。适当的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但剧烈的运动容易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问题,非常容易发生危险,所以立冬后的运动要适量,别暴露皮肤,否则容易感冒,寒邪入侵。运动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但不要穿着过厚,避免大汗淋漓,以微微汗出为宜。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应选日照充足的时间段外出锻炼,避免寒冷的刺激,以免诱发旧疾。可在晨光下进行八段锦、五禽戏、呼吸操等运动,以感到舒适偷悦为好。
多晒太阳心情好
在精神调养上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浩藏。冬季阴气日盛而至极,阳气微极而复萌。尤其是冬季光照时间短,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所以在阳光充足的午后,应到室外晒太阳。在冬季要顺应自然的变化,精神情志要安静自如,淡无求,使神气内收。
温补饮食要注意
中医认为冬季是饮食进补的最好季节,民间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平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应少食生冷,要增苦少咸,不可盲目“进补”。食补应注意营养的全面搭配和平衡吸收,应选用“补而不燥”“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服食具有健补脾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阴气不足者,则宜食鸭肉、鹅肉。
穴位养生助健康(涌泉穴养生)
取穴定位: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取穴方法:俯卧或仰卧位,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处可见一凹陷,即是本穴。
操作方法:
按摩:用右手中间三指按摩左足心,用左手中间三指按摩右足心,左右交替按摩60~80次,直至足心发热为止。每天按摩,可温补肾经、益精填髓,治疗足寒症等。
艾灸:隔物灸30~70分钟,温度:38~52℃,悬灸时间:5~10分钟。
中药浴足:药液温度为40℃,浸泡时间为30分钟。
本报综合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