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国霞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易军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院党委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进“双高校”建设和职教本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建设豫中南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学院党委会的第一议题和学院领导干部的第一要事,作为指引“双高校”建设的“纲”和“魂”,并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各环节全过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认真履行高校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确保党的领导落到实处,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提升铸魂育人实效。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依托理论主课堂、思政金课堂、身边微课堂、传统红课堂、实践活课堂,加强思政课研究性教学环节管理,开展教案、讲稿、课件评比活动,修订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增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二是涵养人文精神,构建文化育人同心圆。以红色文化进校园为载体,培育选树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拓展育人载体,开辟思政教育新舞台。大力实施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发挥科研、实践、文化、心理等工作的协同育人功能。选优建强实践育人基地,积极拓展实践育人新路径。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促进校地共赢发展。一是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批为契机,以休闲食品加工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BIM装配式协同应用创新中心、漯河市网络空间安全重点实验室、漯河贾湖文化文创产品研究中心等省、市科研创新平台为抓手,发挥高校科研创新资源优势,推动“万人助万企”活动向纵深开展。校企共同打造信息交流、产品研发、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二是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以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为依托,打造全市职业技能培训高地,主动融入并服务“1+8+N”现代产业体系,多形式、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加快推进漯河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协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项目,为漯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四是打造新型高校智库。以漯河现代化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优化资政服务为要求,聚焦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现实问题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在食品产业发展、现代电商物流、“三链同构”等领域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和咨政功能。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牢牢把握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办学宗旨,坚持把学校发展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服务漯河现代化建设,深入研究漯河现有产业和未来产业,建立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学科专业与地方优势产业深度匹配、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和优势产业对接、教育教学与企业公司业务对接、学生实习实训与合作企业车间生产对接、顶岗实习与进入企业就业对接,形成与漯河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的专业体系。坚持“引企入校”“引企入教”,以学院牵头组建的河南轻工纺织骨干职教集团、河南服装产业职教集团为龙头,深化与双汇集团、黄河科技集团等企业的合作,推进双汇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建设,融教育教学于企业行业生产服务,在服务经济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服务能力,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