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开幕会上的报告已经传遍全世界,报告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举世瞩目。一个多月来,中央宣讲团的成员分别在全国各地宣讲了二十大精神,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着重点之一。本文从语言应用上来解读“中国式”和“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里的“中国式”指“中国样式、中国模式、中国特色”。汉语里,由“中国式”构成的短语(以下简称“‘中国式’短语”)还有很多。有时,“中国式”加上“的”后再构成短语。“中国式”短语的语义色彩由语用环境决定是中性的、褒义的还是贬义的。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报刊上已有不少“中国式”短语。比如“中国式代数之应用,亦只以四元为止境也”(《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4年第一卷第二期)。又如:“桃花泣血记:纯以中国人的理性写成中国式的悲剧”(标题,《影戏杂志》1931年第二卷第二期)。以上例句里的“中国式”短语,语义色彩是中性的。
2012年下半年,因所在语境而多多少少带有贬义的“中国式”短语一时流行,常见的有“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相亲、中国式堵车、中国式消费、中国式买房、中国式家长、中国式接送”等。这些“中国式”短语带有调侃、吐槽等意味,但“表现的是一种在经济水平提高以后,人们要重新打量自己、打量自己所处的社会状态的文化自觉意识”(参见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的《2012 汉语新短语》前言)。因此,“中国式”一词入选《咬文嚼字》2012年十大流行语。
更多的则是用在褒义语境里的“中国式”短语,常见的有“中国式微笑、中国式幽默、中国式浪漫、中国式亲情、中国式人生、中国式励志、中国式担当、中国式责任、中国式办法”等。比如:“他们创造的‘中国速度’、树立的‘中国标准’、留下的‘中国式微笑’,他们以中国军人特有的气质与精神撑起一片和平的蓝天。”(《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8日)
褒义语境用的“中国式”短语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目标。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小平同志受党中央委托发表讲话时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3年6月18日,邓小平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又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如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前所未有的“中国式速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式奇迹”,实现了小平同志当初定下的“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那么,怎么理解经过长期继承和发展的、在二十大报告中用到的“中国式现代化”呢?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作了深刻的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五个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因“中国式(的)现代化”而“生”、与改革开放全程息息相关的“中国式决策、中国式改革、中国式创新、中国式发展、中国式民主、中国式人权、中国式扶贫、中国式反腐、中国式医改、中国式养老、中国式减排、中国式抗疫”等“中国式”短语,也将继续伴随我们一路向前。
据《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