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中,历史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素养之一。
什么是历史时空观念?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中,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能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理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而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少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注重历史知识的讲解和梳理,为了提高历史学科的考试分数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具体时间及地点、人物等方面,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时空观念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极易孤立地看待一个个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产生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进而使学生产生许多疑惑,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会对教科书内容产生质疑。
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一课的时候,学生们经常感到疑惑的是:清朝拥有4亿多的人口和80万常备军队,怎么就会被远道而来的区区7000人的英国军队打败呢?并且在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有不少学生认为,按照清朝的常备军队数量,依托沿海地形打防守战,就是耗也能将英国人耗死。学生们更不理解的是,在英军入侵的情况下,三元里人民奋起反击,清朝怎么还会出兵镇压三元里人民呢?
再比如,在讲述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的时候,学生们经常会质疑:一支仅有几十个人的日本军队,怎么可能一次将一个村庄的成百上千人全部屠杀?另外,学生们还经常对影视剧中,一小队日本兵带领几百名伪军扫荡抗日根据地的情节产生质疑。
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们能怪学生的思维出现问题了吗?显然不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历史时空观念出发看待已经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正因如此,新课标才明确地将“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来,并将其确定为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势在必行。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必须正确认识“时空”的基本含义。时间和空间是时空观念的两个维度,但绝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唯有将这两个维度有机融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大概的思维框架。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一、引导并帮助学生尝试编制历史事件时间轴(表)。历史年表对于理清历史时间线索、揭示历史事件因果及规律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立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历史画面,剔除孤立看待一个个历史事件的不利因素,增强学生对历史时空观念的理解和认识,达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
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有关内容时,教师要以时间节点来进行历史进程的时空定位。时间节点是解决学生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学生必须知道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节点,知道《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签订的时间节点。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向学生讲述当时的清朝财政、军备等背景情况,以及当时的英、法、美、日等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时间节点上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而不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现代思维来看待当时的历史事件。
当教师引导学生以“历史人”的视角看待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了解清楚时,学生们就不会再产生“80万清朝军队居然打不过7000英军”的困惑和愤懑。这种对学生进行历史时空观念的教育引导,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和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二、培养学生识别历史图表的能力。客观地讲,能否较好地识别历史图表是最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之一,也是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要求。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该事件的时间、空间形成较为直观的联系,进而对比分析出从战争进程看侵略力量的扩大、侵略时间的延长、侵略区域的扩大等,能从危害和影响看到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地赔款的增多、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的拓展等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建立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要想解决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出现孤立看待历史事件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
仍以《鸦片战争》为例。英军仅7000兵力,何以打败清军?要想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引导学生从清朝与英国之间的武器装备、国家财政、战略意图、指挥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如,引导学生分析并解释英军为什么攻打的是南京而不是北京。通过分析,学生明白英军如果攻打北京固然可以达到逼迫清政府屈服的目的,但是,英军区区几千人攻打京畿重地必然有较大的风险,而攻占南京这个清政府的经济生命线,同样可以达到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的目的。教师以此培养学生建立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四、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发生时期的社会情况以及国内外关系。这也是历史时空观念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面。例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时的社会转型情况,明白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英国发展的影响,对比分析当时的英国与清政府之间的诸多关联问题。这样做对学生准确掌握相关内容、认清历史事件具有极大的帮助。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仅从清政府方面看待问题,就容易忽视对英国的了解。换句话说,历史时空观念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国史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关注中国,而应该同时关注同时期的外国历史事件,对比分析发生在国内的历史事件,构建历史学习的思维框架。
以上仅仅是个人在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尝试。由此,我认为教师在脑海中要时刻牢记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并在深刻理解各个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认真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应该就能较好地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任务。
漯河市第二初级中学 郭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