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二实验中学八年级
刘其琛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文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艺术独具魅力,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总览全篇,布局疏密有致,字迹俊逸雄健。同一字形,提按顿挫,笔墨精妙又多变化。每次观之,我都能感受到作者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的气度。
遥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0余位名士到兰亭雅集。大家在兰亭旁的小溪边坐下,在溪水上放木盘、酒杯,倒上酒,让它顺流而下。酒在谁面前停下,谁就要饮掉并作诗。事后,他们将这些即兴所作的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诗集作序。他乘着酒兴,拿起笔,《兰亭序》一挥而就。
《兰亭序》代表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相传,王羲之酒醒后把《兰亭序》重新书写了几遍,均未达到第一遍的神韵。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名家。有如此造诣,是因为王羲之从小就受书法艺术的熏陶。他出身于东晋贵族琅琊王氏,其父王旷擅长行书、隶书,哪怕在逃亡期间也要把书法论著《笔论》带在身上。王羲之的叔父王廙擅长书画,也是王羲之重要的启蒙老师。王羲之的另一位老师卫夫人是他的姨母,在他七岁时便手把手教他练字。
王羲之勤奋好学,每天坐在池边练字,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染成了墨色,勤奋程度可见一斑。由此可见,先天条件再优越,若没有后天的努力,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