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根
周末的下午,春和景明。我漫步在千亩湖畔,发现这里的榆叶梅、春梅竞相开放,一团团、一簇簇、一树树,娇俏动人、芳香扑鼻。徜徉在花香中,满袖杨柳风,耳旁燕呢喃。天空蔚蓝,飞鸟翔集,湖水一碧万顷。阳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春到千亩湖。
湖者,心怀万物。颍川明珠千亩湖,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红红火火的日子,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诗意。
千亩湖的正式名称为临颍黄龙省级湿地公园,因占地1800多亩,俗称“千亩湖”。这样叫起来好记、亲切,临颍人大都这样称呼它。
千亩湖主水面在湖区西南,晴天时碧波荡漾,雨天时烟波浩渺。时常有一些水鸟在水面轻轻掠过,带起串串水花。主水面西边和南边是茂密的树林和一片片草地,水边放着造型奇特的景观石。常见人们坐在树下的草地或水边的石头上休憩或凝神静思。环湖有一条景观路,像一条色彩斑斓的绸带在湖区飘舞。
湖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山石绿树,美不胜收。整个湖区流水潺潺、波光粼粼、草木葱茏、风光旖旎。
千亩湖是在一片废墟上建设起来的。这里地处老县城与产业集聚区中间。以前,这里到处是垃圾和枯树,影响了临颍形象,阻碍了城市发展。2014年,县委、县政府把根除废墟、建设千亩湖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当年秋天,根治废墟、建设千亩湖的“战役”正式打响。
至今,我依然记得当年建设千亩湖时火热的劳动场景:1800多亩的废墟外围被围上了绿色围挡,数十台挖掘机,100多辆各式各样的货车、装卸车、翻斗车、小拖车昼夜穿梭。笔者曾有幸深入建设现场,零距离观看过那轰轰烈烈、热血沸腾的场面,见证过废墟脱胎换骨、华丽蜕变的历史时刻。
“战役”仅打了十个月就已基本接近尾声。碧绿清澈的湖水为颍川大地增添了盎然生机与灵气,形成一幅城水相依、和谐相融的动人画卷。
水是生命的源泉。一湖兴,百业旺。千亩湖建成后,如一颗镶嵌在颍川大地上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不少人都知道,千亩湖的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级水质标准,不但清澈透明看着好看,而且好喝,稍作处理就可饮用。而它最为直接、显著的作用是促使临颍县城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首先是黄龙渠的变化。东西贯穿临颍县城、长达十多公里的黄龙渠原来是一个臭水沟。上游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甚至垃圾常年往渠里倾倒。渠内垃圾成堆、污浪翻滚、臭气熏天,两岸群众苦不堪言。
千亩湖建成后,黄龙渠的改造也被提上了日程。人们对渠水进行净化处理,并在上游渠头处修挖兰湖,在兰湖上建起假山,在假山上设计了瀑布。经过净化处理的渠水从兰湖上飞流直下一路向东,贯穿整个城区,唱着跳着流向远方。
改造后的黄龙渠及两岸建有一座座小桥和一个个渠心公园,公园里、小亭旁,曲径通幽、花草葳蕤。清风穿林有声,鸟语婉转动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黄龙渠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同时,其他变化相继显现:县城西北建成了“桂湖公园”,县城西南正在改造和建设城南森林公园,县城北部准备建设城北森林公园……
街心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给临颍古城增添了一片片动人的亮色。
千亩湖建成后,一年四季、白天傍晚,千亩湖和黄龙渠畔到处都是人们休闲的身影和生动的笑脸。特别是节假日,这些地方更是游人如织。他们漫步湖区各个景点,穿行在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之间,领略湖光水色,享受生活之乐,散步的、跑步的、跳舞的、打球的、打拳的、舞剑的……男女老幼,各享其乐。
江河长流,光芒永存。让我们相约千亩湖,畅享美好春光,乐享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