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草长莺飞,是读书的美好时光。在云南丽江古城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天雨流芳”四个大字。这是纳西族的语言,意思是“读书去吧,多美”。
是啊!在春日的午后翻开一本心仪的书,确实是一件乐事,这让我们不由得盘点起古代诗人在春天有趣的读书故事。
宋代诗人刘攽午睡醒来,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青苔,还有闯入房门的南风以及被南风掀起的书页,突发灵感,信手拈来,成就了一首经典:“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人埋怨一位叫“春风”的老朋友,说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推门而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诗人的这首《新晴》写得非常有情趣。
唐代诗人薛能的“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也同样妙趣横生。“春风”趁诗人不在家,把他没有读完的一本书从床上吹落到地下。能被风吹落在地的书,自然是诗人翻卷着的随时可阅读的书,肯定也是诗人很感兴趣的书。我想,诗人也同样把“春风”当成旧相识看待,因为他并没有真的生气,倒觉得“春风”这位老友故意和自己开玩笑呢。
唐代诗人武元衡《春日偶作》云:“飞花寂寂燕双双,南客衡门对楚江。惆怅管弦何处发,春风吹到读书窗。”一扇窗户,一旦有人读书,就成了读书窗。“从来读书知音少,推窗坐饮有春风。”读书窗因有“春风”这位老友为伴,便优雅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宋代诗人叶采的《暮春即事》也别有情趣:“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屋顶上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诗人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久。在春天里,诗人读书非常专注,也不怕双双瓦雀与点点杨花的打扰,甚至不知道春天已过去了多久,真可谓“读书不觉已春深”。据《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