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晓玉
3月29日至4月23日,中国水墨画院首届院展在重庆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汇聚了全国164位水墨画家不同风格、题材的164幅高水平佳作。其中,来自漯河的画家王博的作品《黄天后土》入选展览。从一名中学美术老师,到全国知名国画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3月28日,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王博是源汇区大刘镇白寺村人,1970年出生。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是农家妇女。王博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到底为何喜欢,他也说不清楚。“可能是喜欢看母亲剪纸,也可能是从小就崇拜我的画家舅舅的原因。”王博说,从记事起,他就一根筋地喜欢画画。小学阶段主要是自学,进入中学,王博开始跟着舅舅学习绘画。1987年,得知市二高(原漯河四中)开有美术班后,王博果断转入市二高专业学习绘画,毕业后考入周口师院(原周口师专)美术系。1992年,王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原郾城县教师进修学校,成为一名美术教师。2000年,王博应聘到郾城区第二实验中学,担任该校美术教师至今。
30多年来,在教学之余,王博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画画上,利用节假日走遍大江南北去写生,江南水乡、太行山脉、天山南北……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他的作品以山水、人物为主,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创作,王博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凭借着墨色蒙养,他笔下的山石苍劲虚灵,云水湿润鲜活,有开有合。每幅作品都像一幕折子戏,一眼望去,仿佛听到了山风对林木的告白、流水对山峦的问候,让人回味悠长、倍感温暖。
随着《翻过山梁是黄河》《热土》《香雪》《沙澧春风》等作品先后十余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中国画展览,王博逐渐成长为知名国画家。如今,他已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漯河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还是中国画院画家、中国水墨画院画家、中央民族大学书画院特聘画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书画院外聘画家,曾出版两本画集《王博山水画作品集》《艺苑集翠》。2015年、2018年,王博先后到泰国、俄罗斯参加艺术交流活动,多件作品被国外机构和个人收藏。
“我几乎每年都到太行山游历写生,每次去至少要住半个月时间,除了画画,也会四处走走看看,多去感受。”王博说,《黄天后土》是今年3月为参加中国水墨画院首届院展而创作的作品。灵感来自他在黄土高原写生时的所见所闻,主要想表达对黄土地的热爱之情。
“中国画不仅是对事物的描摹绘制,还是创作者文化的沉淀与情感的外化表现。身处最伟大的时代,我一定好好珍惜能从事自己钟爱事业的机缘,努力提高创作水品,传承国画精华。”王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