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遂营 李麦产
由阜阳师范大学吴海涛、李良玉教授主编的《淮河历史文化丛书》(八卷本)已由黄山书社在2022年出版。这是一套内容广泛、颇有风格的、聚焦特定地域文化的皇皇巨著,已有学者针对该书发表了看法,而要识得其长短优劣或俊丑美欠,还须读者本人认真品鉴。
淮河及其流域概况
淮河是我国古代的“四渎”之一,河、江、淮、济曾经并称,如今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
淮河干流长1000千米,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流域东西700千米、南北400千米,涵盖豫、鲁、皖、苏4省的33个市182个县(区)。整个流域除西部、南部、东北部为山地丘陵外,其他地区属于平原。
淮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类活动与实践在此开始得早。流域内,仅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众多。10.5万年前至12.5万年前生活于河南许昌灵井的“许昌人”,与我国现代人乃至东亚人有着极其密切的直接关系。淮河也就很早被记录在文献资料里。殷商甲骨文中有“淮”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鼓钟》有对淮河的生动描写:“淮水汤汤”“淮水湝湝”“淮有三洲”。淮河水量丰沛、流动不止,周王在淮水的洲岛与诸侯相会奏乐。这是一幅多么美丽、浪漫、惬意而又值得铭记的图画!
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的3%,耕地占全国的11%,人口约为全国的13.6%,所产粮食占全国的六分之一,GDP占全国的9%。与长江、黄河流域相比,淮河流域面积、水量以及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位与影响等,皆难像前二者那样吸引人们眼球、引起足够重视。然而,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过渡带,也是极具潜力的重要经济带。“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淮河之南北分别是亚热带、暖温带。不同的地理、气候、自然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风情、民俗等,南北之分自此始。《晏子春秋·杂篇下》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述情形就是这种事实的反映。
古代淮河流域治水实践
淮河流域内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7月至8月,年内降水不均衡,年际间降水差异也较大。特定的水文气象条件与流域内中间低平而西、南、东北等地势相对突起的地形地貌,以及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决口南泛夺淮后长期经东中部斜刺入海、封建国家政权确保东部南北走向京杭大运河漕运的需要,造成淮河本来自然孕育、形成的东向入海通道与尾闾被阻挡、截断,千百年间淮河之水无法顺畅泄放、流走,不仅造就、促成了洪涝频发,也使得该流域忽涝忽旱,加重、放大了不利效应与灾难性后果。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成为常态。面对不利的自然、社会条件,这里的人们奋勇而起,积极作为,“改命”而不“逃命”。在淮河流域,人们很早就斩山理水、开展水土整治。西周早期的徐偃王“沟通陈蔡”姑且不论,单就有文献与史迹可证的春秋时期的期思陂、芍陂等灌溉工程而言,已注定这里是我国较早开展流域治理的地方。
期思陂、雩娄灌区当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淮南子·人间训》曰:“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雩娄灌区就在今天安徽金寨梅山水库灌区的范围里面。位于今安徽寿县南部的芍陂也是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具有2600多年历史的芍陂,目前的蓄水量达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已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淮河的伟大实践
依据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著的《淮河水利简史》,可知淮河历史变迁之大、治理河工投放之巨、曾经的淮河为害之甚。该书说:“淮河水系是我国也是世界各大河流中变迁最剧烈、变化最大的一条河流,也是我国各大江河中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工程做得最多、成效比较显著、变化比较大的一条河流。”
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人民幸福、安康,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淮河流域大规模的治理便在广度、深度俱超以往的情形下展开。这在本丛书《淮河流域灾害治理》分册中有翔实记载、充分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所建规模最大灌区的淠史杭灌区不仅是现今我国三大灌区之一,它的淠河、杭河部分即在皖境的淮河流域,解决了皖南、皖西涝旱无常之困。苏北灌溉总渠以及淮河入海水道,让苏北地区得以摆脱水害、盛享水利,尤其是近十年来,承担了淮河入海的主要水量,让淮河有了最直接、便捷的入海通道,减轻、避免了借江入海与长江洪流遭遇时两峰叠加的凶险。新汴河、茨淮新河、新沭河、新沂河等的开挖与疏通,以及三河闸的建造等,皆有助于提升淮河的泄洪、蓄洪、过水能力,释放了灌溉、航运、发电之便。
为了改变、改善山水面貌,在实施这些伟大工程过程中,人们无私奉献、积极劳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与挑战,于丘陵、山区、平原上修起了一座座湖泊,拓宽、疏浚、开挖了一条条渠河,形成了“百里不求天”的宏大农业生产格局,也让庐舍、牛羊、稻麦从此不再被洪水涤荡或洗劫。
在治理淮河的伟大实践中,涌现了众多先进个体及群体典型,至今依旧熠熠生辉、甚有价值,值得认真总结、全面概括、科学凝练,并在新时期条件下借鉴、弘扬。如王家坝精神等,是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大事的内生动力与基因密码,并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任何时期,凡是为集体、为人民、为国家,只要党和政府有组织、有号召,淮河流域的人们便识大体、顾大局,积极响应、倾力配合、踊跃参加、亲身实践。
再如,在上游来水猛增、下游泄洪压力空前的形势下,为了把大量的洪水暂且蓄存起来,淮河干流上的蒙洼蓄洪区等多次勇挑重担,不仅不以邻为壑,还毁家纾难,甘愿把家园转换成泽国一片。两年前,当贾鲁河等上游来水汹汹时,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宁愿自己多承担,也不让过境之水恣肆横流。这些处在低洼地、蓄滞洪区、河湖沿岸群众的舍小家、保大家的牺牲精神,理当讴歌与褒扬。
淮河文化的兼容并蓄
淮河在涵养和发展中华早期文明、哺育和承载中华先民等方面,于中古时期的前半段发挥了尤其突出的作用。当时,淮河流域文化发达,人们的生产生活皆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便利,故而古代文明辉煌灿烂。
从12世纪黄河夺淮,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从铜瓦厢改道复归北流,近千年时间里,淮河流域深受黄河制约、支配、塑造,黄河南泛对淮河水系及其流域的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黄河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因此渗透、补充入淮河文化,淮河文化的某些因素亦为黄河文化吸纳,二者存在一定的重叠部分。这也是讨论黄河文化常常会把空间拓展、蔓延到当今淮河流域的原因。或许正是由于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原因,淮河文化的自主性、独立性受到不小的冲击或影响,造成了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淮河文化体量偏小。
虽然与黄河、长江相比淮河略逊一筹,淮河流域及其经济、社会、文化也容易被忽视或屏蔽,可也不是黯然失色。当前的淮河流域人口众多、空间辽阔、土地肥沃,经济体量不可小觑,拱卫、支撑着京津冀以及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既承南启北、又融东汇西,可谓我国的腹心之地,战略空间与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淮河流域的人们挚爱、眷恋着脚下的土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凝结着淮河儿女对家园的深情,流露着淮河儿女内心由衷的自豪。千百年里,淮河不尽是安澜祥和,不是所有季节都能够五谷丰登、所有时段都呈现岁月静好,但淮河儿女还是从骨子里感激和铭记着它。
淮河流域的人们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善于创造。在凤阳小岗——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18户农民顶着风险,就包干到户签字画押,启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依托人口资源丰富的优势,这里还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支援其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出大平原、闯荡大世界”曾是新时期响亮的口号之一。
淮河流域的人们不屈不挠,在长期同洪涝等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既逐步治理了水土、改造了家园、改善了生活环境,引导着社会和自然生态向更加宜人、宜居、宜业方向转变,又催生、谱写了诸多鼓舞人心、荡气回肠的诗篇,展现了他们摆脱自然、社会、历史束缚的斗争精神。淮河流域依赖充满韧性的内生力量,与时代同频共振、一同前进。
程遂营: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李麦产: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