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筝的历史有2000多年。自唐代开始风筝就成了孩童们的玩具,而且风筝上方有风筝弦,多为丝条做成,升到空中被风一吹即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一个表现江北的汴梁,现在河南开封的风情;一个表现江南富庶之地江苏苏州的风情,一南一北,隔山隔水,地域不同,但是,孩子们的乐趣是相同的,清明节都爱放风筝。《清嘉录》(卷三)记载:“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鹞。”“鹞”,苏州话,是“风筝”的意思。“鹞”与“妖”同音,风筝升空后,剪断风筝线,民间有驱邪保安康的意思,所以在苏州谓之“断鹞”。《红楼梦》里的温柔乡就是苏州,林黛玉不忍剪断、放飞制作精美的风筝,李纨慌忙过来劝黛玉:“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