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其他节日,清明节有两个特别之处:
一是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中,唯有清明被列入了中国传统节日。
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内容都相对单一。如端午的重点是送瘟神,七夕节的重点是祭拜牛郎和织女,重阳节的重点是登高避疫。但与这些传统节日不同,清明节的内容要庞杂得多。细而化之,它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内容构成:一为禁火:按传统,清明前后是需要禁火的。二是扫墓:按旧俗,清明这天,人们需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香烛等物到墓地扫墓并祭奠先人。三是踏青:清明同时也是一个娱乐性较强的传统节日,每逢清明,人们都会携家带口到郊外踏青游玩,孩子们在草地上、树林里蹴鞠、斗鸡子、荡秋千、打毯、拔河、放风筝……仅从娱乐角度看,清明节确实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为数不多的以娱乐为主的传统节日。
为什么清明的主题会是如此庞杂呢?这很可能与历史上的三节合一经历有关。
与其他节日不同,清明是由三个传统节日融并而成的传统节日。历史上,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这三个节日离得很近。这就犯了一个大忌讳。在汉语中,“节”的本义是“竹节”的意思。竹子要想长高,就必须有节。一个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有张有弛有板有眼有节奏。而这个节奏的“板眼”就是“节日”。“节日”产生原因有二:一是让人们在紧张一段之后,有意识地放松自己,在节日里养精蓄锐,以迎接下一次挑战;二是人们在劳作一段时间之后,也需要通过节日,特别是节日中的仪式,为自己充电,为整个社会充电。比如,通过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种种拜年仪式,来强化自己与家人、亲朋、好友、邻里、同事,以及乡党间的人际关系,对已经出现问题的人际关系进行“格式化”。这种一年一度的仪式,还可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哈尼族春节期间举行的祭神山仪式,目的就是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保护当地水源地的同时,保护梯田用水,确保农业丰收。按道理,传统节日之间的间隔应该是等距的。如果违反这一规律,将几个节日堆放在一起,就会打破原有的生活节律,使生活变得毫无头绪。为避免类似问题发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它们合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明节由上巳、清明、寒食这三个传统节日,被合并到了一起。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