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是顺应人民群众异地就医方便快捷期待的部署,也对医疗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住院到普通门诊,拓展到门诊慢特病。2022年,我市把“扩大医院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纳入重点民生实事。截至目前,选定的56家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药机构(市本级10家、舞阳县6家、临颍县6家、郾城区14家、源汇区12家、召陵区8家)全部开展普通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业务,选定的16家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疗机构(市本级5家、舞阳县3家、临颍县3家、郾城区2家、源汇区1家、召陵区2家)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治疗及恶性肿瘤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业务。
待遇保障更有力
“在社区诊所看病,可以直接刷医保卡支付,减轻了就医负担。”随着医保经办服务不断下沉,群众对医保工作的满意度不断上升。截至2022年年底,医保经办服务下沉事项延至51个乡镇级医保服务站、1284个村级医保服务点,覆盖率达100%,全市村卫生室医保结算开通率超过95%,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此外,市医保局联合财政、民政等8个部门制订下发《漯河市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实施细则》,将返贫致贫人口、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纳入医疗保险救助范围,进一步提高救助标准,在资助参保、住院救助和门诊救助的基础上新增加倾斜救助待遇,向自付医疗费用较高的提供60%的倾斜救助。我市全年医疗救助困难群众4.5万人次,救助金额达6460.37万元,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交出令群众满意的答卷。
完善医疗保障涉老政策。2022年,我市将金康护理院、龙江护理院等9个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进一步落实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保障和门诊特殊疾病治疗保障政策,将已经纳入卫健部门规范化管理的城乡“两病”患者全部纳入用药保障范围。推动老年性疾病常见用药纳入国家和省级组织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减轻老年患者用药负担。
药品、耗材集采改革落地
为让群众看得起病、吃得起药,2022年,市医保局聚力重点领域改革,全力确保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在漯河落地。家住召陵区的张大爷是一名糖尿病患者。2022年,他常用的胰岛素从每支平均180元降到每支约70元,每年可节约费用约4000元。
2022年,全市执行各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15批次505个品种、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16批次54个种类,累计节约费用约4亿元。除医疗机构外,全市314家零售药店也进入集中带量采购行列。去年3月30日起,在试点零售药店可购买到445个品种的国家、省集采药品,群众购药更加便利。冠状动脉支架均价从1.3万元下降至约700元、人工髋关节均价从3.5万元下降至约7000元、人工膝关节均价从3.2万元下降至约5000元。
除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我市还实施了DRG支付方式改革,将DRG细分组从665组调整到810组;完善配套政策,先后出台基础病组、重点学科扶持病组和床日点数法付费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创新床日标准,出台了《DRG床日点数法付费结算办法》,被省局作为一项创新特色工作向国家DRG支付方式改革交叉调研组汇报。我市18家DRG付费改革试点医院参保人员医疗总费用同比下降10%,医保住院统筹费用同比下降8%。
“我局被评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工作先进单位。这是荣誉更是前进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医疗保障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完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体系;落实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挤出药品、耗材价格水分;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大力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全流程应用,让医保领域更多改革成效惠及群众,持续增强全市人民医疗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医保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