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鹤琦
通 讯 员 胡青青
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百家;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家、省级研发机构近30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科技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7.1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3亿元,年增长率3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科技财政投入从2020年的1.4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近2亿元;科技管理工作受到全省表彰,区科技局荣获全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近日,记者走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发现其科技创新成绩单沉甸甸,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开区‘全市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定位的关键所在。”谈及经开区如何在有限空间打造发展优势,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赵焕林坦言,作为全市产业、企业最集中的区域,推动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密码”就是科技创新。从强化创新政策支持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再到全方位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经开区科技创新生态持续向好,科技贡献率持续增长。经开区正一步步登上科技创新的高地,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今年年初,经开区围绕未来产品布局、“卡脖子”技术、产学研合作、对接中原食品实验室等,谋划全年研发投入项目和增长点,出台了经开区2023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计划和实施意见。自此,一条以科技创新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清晰可见。循着这一发展路径,经开区上下正阔步前进。
强化协同攻关,搭建创新平台。围绕食品、智能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产业链前端注重“引”,绘制未来食品和智能食品装备制造产业招商图谱,持续高附加值项目的招新引强;在产业链中端突出“建”,重点引导同行业细分领域研发机构的建设;(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