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华
在2022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中居首位,定位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低年级是学习的起始阶段。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说,汉字是学生学好母语的基础,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可见,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基础且重要的任务。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切实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呢?下面结合我课题组开设的汉字活动课,简单谈谈个人的思考。
我们课题组规定每周上一节汉字活动课,从现行语文课时中划分,作为课题组的一门专项课程,固定时间安排在课表里。汉字活动课以“开放、主体、潜能”为关键词,聚焦“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按规定用好现行教材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课外生活中识字。我们还贯彻新课标精神,结合学段实际设计了连贯的学习活动,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低年级汉字活动课的主要目标是学用结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渡过“识字关”,帮助学生踏上阅读“快车道”。
利用生活“大教材”
打造开放的学习空间
除了课本,生活中出现的店铺名称、公交车站牌、街道标识牌、宣传标语,以及商品名称、报纸、杂志、物品说明书……这都是识字的好素材。基于新课标理念,我校课题组在一年级开展“字海拾贝——生活中识字”语言文字积累学习任务群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做学习小主人,主动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活动一:制作“字海拾贝集锦”
教师要引导学生制作“字海拾贝集锦”。一年级学生可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如果在店铺招牌、路标等处发现有自己刚学过的字或其他感兴趣的生字,可以拍照,将照片粘贴至集锦本上;如果在食品包装袋、药品包装盒、报纸等处发现生字,也可以将字裁剪下来粘贴至集锦本上。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在生活中认识的字抄写在集锦本上,主动地读一读、认一认,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生字逐步变为熟悉的汉字。
活动二:展示“字海拾贝集锦”成果
每次的汉字活动课上,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展示“字海拾贝集锦”,互助学习,然后选出每个小组的“识字高手”展示过去一周的“字海拾贝集锦”成果,最终评选出每周的“识字冠军”。
活动三:合力制作识字展板
每月月末,我们会通过识字展板再次展示小组成员“字海拾贝集锦”成果。小组成员在整理文字的过程中,剪一剪、贴一贴、画一画,既锻炼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也能温故知新,在一定程度上又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
该实践活动是对新课标“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能力”的有效尝试,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识字活动中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养成自主积累、分类运用汉字的习惯。另外,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帮助学生突破教材要求识读汉字的字数限制,为学生尽早开始自主阅读创造条件。
加强主题活动设计
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想让学生对识字有持之以恒的兴趣,就必须多给学生搭建展示识字成果的平台。课题组老师常以主题活动架起学生识字与生活运用的桥梁。
做游戏也是学习。一年级的“认读同学姓名”主题活动,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在开学前准备“姓名卡片”,一面写上姓名,另一面标注拼音。老师由此开展以下活动:
第一项,自我介绍。请每个学生拿着卡片上台作自我介绍、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自己的姓名,并评选出“最佳小老师”。
第二项:抢读比赛。拿出全班学生的姓名卡片,谁最先准确认读出卡片上的生字,就把卡片交给谁,最后看谁得到的卡片最多,奖励其糖果。
第三项:对号入座。将卡片分发给几个学生,看他们谁最先将卡片分发到主人手中,将其评为“最佳小邮递员”。
这节活动课的前后几天,我经常看到班上的学生拿着姓名卡片一边拼读一边认字,劲头十足。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每节活动课前,老师可鼓励学生自选主题,用认识的字和词语组合出一句话,将会写的字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或请别人帮忙写下来。教师可利用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汇报展示,让他们比一比谁的句子写得最好。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说一段话。学生对这个汇报展示环节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讲自己周末逛超市,在超市里看到的各类商品;有的讲自己乘坐公交车途径的站牌和路名;还有的讲自己读过的小故事……汇报展示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帮助他们巩固了认识的汉字。
当然,这些活动给学生传递一种信号——汉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汉字的大课堂、运用汉字的大舞台。
发挥汉字育人功能
激发学生潜能
识字过程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音、形、义的辨认过程,还是对汉字历史追根溯源、对中华文化深入探究的过程。所以,学生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是识字的根本方法。
教师要坚持一个原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每次活动的主题自己动手、动脑收集资料,在活动课上交流。二年级开展“汉字小精灵”系列说汉字活动,有的学生收集了汉字演变过程的相关资料,感受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的学生追根溯源,研究汉字的创造过程,向同学展示了我们祖先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有的学生注意到汉字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字多义”现象,向同学展示了语言文字的丰富性……
课题组老师自创的主题活动课也精彩纷呈。如,综合活动课《房屋的故事》,老师以学生熟悉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为情境,布置了三个任务:“我想有个家”“房屋大观览”和“各种房屋展风采”,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四个部首:“厂”“穴”“宀”“广”,归类了解这四个部首都和房屋有关,鼓励学生识字时“看声旁猜读音”、阅读中“看形旁猜字义”;在《讲汉字——万物由女始》一课上,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独体字“女”入手,带领学生探究“女”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寻找“讲汉字”的方法,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字进行深入探究,讲好汉字故事。这两节活动课主题鲜明,让学生建立字族概念的同时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了解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挖掘学生的潜力。
张志公先生指出:“识了字的孩子,在发育成长上是一次飞跃,正像有历史记载以后的人类同史前人有很大的区别一样。”相信,语言文字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必定会在阅读、思考、表达等方面发生质变。我们课题组也正在用实践证明,聚焦“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汉字活动课和课内识字教学,能够快速为学生将来的阅读、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源汇区实验小学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统编教材背景下提高小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研究》(JCJYC2102110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