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同时,我市将高校作为链接“人才”“产业”的重要抓手,全力支持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漯河医专申本工作,开展高校申本引才行动,新引进91名高级职称人才和46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目前,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升格为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已通过省教育厅初审、省政府公示,进入教育部专家组复核阶段。漯河医专对标本科院校要求,优化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已列入中期本科设置调整规划。
育才——创新方式 多元厚植 打造人才高地
去年10月,在法国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来自漯河技师学院的两名选手侯坤鹏、唐高远在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夺得金牌,实现了我省本土培养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上金牌零的突破。“办校以来,学校一直注重举办实际操作方面的竞赛,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世界级大赛种子选手。”漯河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何保障专业人才自主培养的高质量?对此,我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行“企企、校企、政企”联动,着力建设行业领先的食品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精准培育急需人才。
产业联盟育才。探索企企联合的人才共育模式,组建功能食品、食品包装、辣椒、盐化工等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联盟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资源设备,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食品产业联盟先后承办5期食品产业高端论坛,87家联盟企业派出技术骨干参加,学习前沿技术,提升创新水平,推动食品产业整体创新升级。盐化工产业联盟每年制订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大企带小企、龙头带周边”的人才帮带培养机制,为联盟企业年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500人。
产教融合育才。深化校企联合育才,依托全市4所高校、11所中职学校、1所技工学校,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双汇、三全等120家省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合作,开办企业冠名班、定向培养班,每年开展新录用员工、技术骨干系统培训,年均定向培养技能骨干人才3000人。实行“产业学院建在高校、实践基地落在企业”,在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设立双汇商业学院、卫龙产业学院、大匠烘焙学院等二级学院,在南街村集团、中大恒源生物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产学研实践基地等,以高校导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带徒”方式,推动校企人才共育。
竞赛引导育才。拓宽产业人才实践教育培养渠道,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举办“漯创乐业”创响沙澧大赛、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创业大赛、巾帼科技创新大赛等,引导食品产业人才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参赛项目,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助力人才创新创业水平提升。我市通过举办各类大赛,累计选拔培养创新创业人才500余人,培育创新团队70余个,带动产业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用才——强化对接 以才兴产 打造高端“人才链”
在漯河泰格医药生物有限公司,杭州泰格医药董事长叶小平博士定期带团队为企业发展理思路、定方向,把在上海研发的治胃病药物放到漯河生产。叶博士还先后组织上海恒翼医药董事长李元念博士团队、美国方达医药中国区总裁戚亦宁博士团队等科研团队齐聚漯河,成立了泰格生物医药产业园,致力打造百亿级新兴产业。
在卫龙集团,朱蓓薇院士团队和十几名博士围绕辣条健康营养化研究,为企业研发新产品56个,助力企业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在漯河,人才兴企、人才强产的故事数不胜数。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提档升级的智力支持缘何源源不断?这一切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围绕做强做优产业,强化产才供需对接,精准引聚与产业高度匹配的各类人才的结果。
围绕人才兴企战略,我市开展食品产业人才紧缺指数调研,重点摸排倍增企业、亿元培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对食品人才的需求,编制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列出人才需求、项目、资源和政策“四张清单”。创新“四同步”工作法,做到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即:招商推介时,人才招引同步宣传;项目洽谈时,人才招引同步对接;项目审定时,人才部门同步参与;项目落地时,引才政策同步兑现。
围绕打通“食品+生物医药”,我市引进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专家成立的微生物学博士团队,在漯投资建设亚洲最大的益生菌菌种生产线,探索“益生菌+产业”模式,与双汇、卫龙、元气森林、良品铺子等46家企业合作研发益生菌类食品,推动传统食品向功能食品加速转型。
围绕解决食品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我市实施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选出创新性强、影响力大、具有带动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面向社会公开张榜。揭榜方按项目要求与发榜方对接,研究制订项目可行性方案,细化合作内容,签订技术合同,成功揭榜的项目由市财政按照合同总额30%给予资金支持,纳入市级科技创新库进行管理。目前,已入库项目136个,面向全国发布项目榜单47个,成功签约23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引用“外脑”解决食品产业发展难题。
留才——优化机制 涵养环境 打造最优人才生态
“公司全力支持专家团队科技研发,每年获得自主核心发明专利十项以上,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天然色素提取生产企业和国内行业标准制定者。”6月26日,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院士和专家团队在公司科技研发中享有充分的主导权,专家团队能享受最大程度的科研自主权、立项选择权、经费管理自主权等。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方法是建立良好体制机制。我市紧盯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影响人才作用发挥的堵点和难点,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政策环境,推动产才融合向纵深推进。去年,我市获批建设食品领域省级中试基地2家,引进12个研发团队130余名专家,成功转化科技成果135项,累计实现中试服务收入1.9亿元。
“来到中原食品实验室,我充分感受到漯河对创新的重视、对人才的关爱,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活力、蓬勃朝气和重才、引才、聚才、惠才的胸怀,为我们科研团队做好科技转化、助力食品产业链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6月25日,河南科技大学教授、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副院长、中原食品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陈树兴说。
真金白银的投入,让人才更加安心留在漯河。来漯投资后,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曙光每年可享受60万元的生活补贴和安家费,公司13名高层次人才也一并享受每年12.52万元的奖补资金;双汇、卫龙等食品龙头企业还免费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并对硕博人才额外给予学历补贴。
为让人才心无旁骛干事创业,我市深化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制度,推行人才奖励补贴、职称评聘等19项人才服务事项一站式受理、限时办结,给予人才生活、购房、租房等支持,启动建设人才公寓3000套,探索实行高层次人才购房、子女入学、薪酬模式、就医保障形式、编制服务、人才基金使用“六可选”模式,以最大诚意、最好政策、最优服务集聚人才。
围绕食品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食品类高新技术引进、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我市出台支持创业带动就业“16条措施”,设立总金额为1亿元的创业担保基金,顶尖人才参与食品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资金扶持。聚焦智慧农业、智能装备、消费升级等新技术、新业态领域,重点扶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优质企业,预计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约50亿元,助推食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优做强。
“我市将以建设全国食品人才高地和区域人才中心为目标,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以‘百千万’引才计划和‘三二一’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为支撑,突出人才引育、平台建设、产才融合、生态优化四项重点,大力实施政策优化、松绑放活、高层次人才倍增、育才提档、企业人才培育、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优享、平台提升、品牌塑造等十大行动,引进更多紧缺型、实用型、创新型、专家型优秀人才,营造近悦远来的优良人才生态。”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