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许多人虽知道读书有种种益处,但就是无法把阅读这件事情坚持下去。庆幸的是,我始终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虽不敢说自己至今已经读完了多少本书、从书籍中汲取了多少营养,但我确实做到了长期坚持阅读,从不间断。如何让阅读成为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是这样做的:
其一,如果条件允许,尽量把自己融入一个读书组织或一种读书氛围之中。我之所以能养成阅读习惯,很大原因就是高中时期遇到了一个善于阅读的语文老师。在上高中之前,我总是随心所欲地看小说、写日记,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梦中,根本不在意成绩的好坏,也没有人去引导我怎么读书。幸运的是,高一时的语文老师讲课时总会讲他是如何读书学习的,并引导我们列出自己的读书计划。这样的习惯在以后的每节语文课中都延续了下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逐渐增强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章布局能力。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我渐渐培养了坚持阅读以及与书友探讨的习惯。因此,如果能找到一个有读书氛围的组织或能分享阅读经验的书友,经常交流对书籍的看法,必然激发起一个人对阅读的兴趣。在书友的鼓励、推荐下,自己也能更快、更好地发现和享受真正优秀的作品,借以了解那些伟大的人格、充满智慧的思想、广阔而妙趣横生的世界等,让我们变得胸怀宽广。
其二,读书要从感兴趣的书籍开始。就阅读习惯的培养来讲,我觉得要从自己喜欢读的类型入手,再慢慢扩大阅读范围,不断扩展读书种类和领域。同时,应当看到的是,人的兴趣点不会一成不变,会随着时间、年龄、成长环境、视野格局的变化而变化。青少年时期可能喜欢武侠、悬疑小说,但只要保持了阅读的兴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兴趣点可能就转移到历史类、社科类书籍上来了。因此,只要保持阅读的兴趣,阅读的范围必然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有所拓宽,而这也将让更广泛、更深刻的阅读逐步融入个人的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其三,要刻意培养阅读的耐力。惰性是每个人身上固有的,所以让一个人长期坚持一件事情是很困难的。因此,为了培养阅读习惯,必须刻意培养自己的耐力——在一个时间段里给自己设定读书的计划和目标。长此以往,每天定时阅读所形成的生物信息就会持续不断地刻进你的身体。而当你也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时,阅读就真正成为你的习惯和生活的一部分了。
其四,找寻更有益的读书方法。如果读书毫无目标、不讲方法,完全由着自己的兴致,东看一些、西瞧一点,经年累月,表面看起来读书不少,但最后可能对自我提升非常有限。当我们培养出阅读习惯、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后,就要“不一而足”。要从泛读走向深读,即每次读书找准一个方向、一个问题后,不止于听一家之言,而是连续多读、精读这个领域的不同作品,然后在这些书籍中互相对照、比较,寻找观点、思维的不同之处以及立论的依据,深度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尽量不走弯路。因为读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而书海又是浩瀚无涯的,我们要挑选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作品,从中汲取最有益的知识和智慧,帮助我们成长。此外,读书还要刻意地修炼“不务正业”的本领,广泛阅读、博览群书,“五谷杂粮”无所不食,就能为自己塑造出一个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其五,做到读书与写作的互动与结合。在许多人看来,被动输入式的阅读是轻松的,但主动输出式的写作则是痛苦的。其实在阅读时写读书笔记或者在看完一本书后撰写读书心得,才是一件更具意义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写作实际上是一次系统整理读书心得、表达自己所思所悟的一个过程。它对提升自身的思维空间、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大有裨益。有时候想写一篇有深度、有感染力的文章,为了写得更饱满、更透彻、更加令人信服,往往也需要翻阅一些相关的书籍来充实写作素材,这其实也在无形中拓宽了自己的阅读面。
其六,不仅要读书,还要践行。韩寒的电影《后悔无期限》中有一句台词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听过许多道理,但我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读书同样如此。许多人觉得在书中获得了许多知识、道理甚至是智慧,但依然没过好这一生。为什么?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未对所理解的道理加以践行和验证。因此,只有在工作、生活中对书中领悟的知识和智慧加以实践和验证,这书中的知识才有可能是你自己的知识、书中的智慧才有可能是你自己的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通过读书实现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升华。